APP下载

风险价值、压力测试与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

2009-10-21刘晓星

财经问题研究 2009年9期

刘晓星

摘 要:压力测试衡量资产损失分布超过风险价值的部分,可以发现金融机构和系统在极端市场情形下的风险传导机制和风险承受力,是金融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风险价值和压力测试的关系、压力测试在宏观金融分析中的实施步骤、压力测试模型和压力测试系统的应用,并对金融稳定性风险压力测试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压力测试;金融稳定性;模型和系统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9-0057-09

一、引 言

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简称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在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衡量某个特定的头寸或组合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损失[1]。与传统的风险衡量方法相比,VaR提供了一种考虑杠杆、相关性和当前头寸的组合风险的整体观点,被称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风险衡量方法。风险的数量化量度发展从灵敏度到波动性,再到下侧量度,经历了从简单逐步走向准确的过程。 VaR不仅取决于风险的绝对水平,也取决于管理者对风险的偏好(如设定多高的置信水平)以及风险期限的长度,这样VaR以最简单的形式将已知组合潜在的损失与发生概率结合成为单个数字,将多个风险暴露的效果综合起来,便利了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的风险管理和监管。VaR由于其概念简单,用一个简单的数字表示风险损失的大小,易于理解,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的资本配置、风险定价、绩效评估、风险报告和信息披露,并作为一种很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在新巴塞尔协议中获得应用推广,正发展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标准和理论基础。目前关于VaR的系列研究成果集中于新巴塞尔协议中,代表性人物有 Arzner、Alexander、Jorion、C.Acerbi、Rogachev等。

然而这次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经济体系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最初的预期,2008年10月期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由于损失上升、资产价格下降和经济减速加剧,金融体系与更广泛经济之间发生更严重负面反馈链的风险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重大威胁,完全可比1929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这次尚在变化中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带给我们许多经验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对风险后果的前瞻性估计不足,低估了金融体系杠杆率下降的幅度,机械地套用监管比率,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评估过于乐观。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在置信度内正常市场情形VaR风险估计是有效的,但超过置信度的低概率金融损失事件传统的VaR方法无能为力,极端市场波动或危机的例子使我们认识到仅仅用过去流行的商业条件基础上的监督和风险管理是不够的(例如新的危机可能包括过去未曾出现的跨市场的新风险),需要结合压力测试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判断。

压力测试(Stress-testing)由于能模拟潜在金融危机等极端事件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在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策当局间获得了迅速的应用推广。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微观压力测试在国际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发达国家监管当局均要求或鼓励所属银行遵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建议规范进行压力测试的工作。IMF和World Bank在借鉴亚洲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99年发起了金融部门评估项目(简称FSAP),首次将宏观压力测试方法作为衡量金融系统稳定性分析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在FSAP项目的协助下压力测试方法成为其成员国政策当局金融稳定性分析中广泛使用的工具,各国政策当局纷纷开发出自己的宏观压力测试系统,典型的有英格兰银行的TD测试系统、澳地利银行的SRM测试系统等。压力测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国央行系统的研究人员,在这一过程中IMF和世界银行起到了引领作用。代表性的人物有 IMF的Cihak、Swinburne等分析了微观压力测试与宏观压力测试的区别,并总结了IMF宏观压力测试系统演进历程[2-3];IMF的Dale F.Gray等利用风险调整的平衡表,研究了基于Merton模型的金融稳定性分析框架和压力测试方法[4];英国央行的Drehmann、Haldane剖析了英国宏观压力测试系统的构建方法和评测结果[5];奥地利央行的Ross等分析了该国宏观压力测试系统的构建框架。另外美国FDIC的Krimminger、欧央行的Lind、挪威央行的Moe、澳大利亚储备银行的Ryan、西班牙央行的Saurina分别研究了各国宏观压力测试系统构建经验,芬兰央行的Esa Jokivuolle研究了新巴塞尔协议要求下基于联合信贷损失的未来最低资本要求的压力测试;Sorge比较分析了不同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应用。Goodhart、Summer、Tsatsaronis等研究银行间市场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s,又称domino effects)、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s)、信贷衍生品市场发展引起的内生性风险和非线性影响等问题[6-8]。

我国目前已经开始了压力测试在金融领域的推广应用。2003年9月,中国银监会响应FSAP项目要求国内各商业银行开展利率变动、汇率变动、准备金调整、不良贷款变动对商业银行资本金和盈利的影响四个子课题的压力测试。2007年银监会再次组织各大商业银行到普华永道接受培训,学习敏感性压力测试技术,内容包括房地产贷款综合压力测试和个人住房贷款进行专项压力测试,这次测试成为不少国内银行进行的首次压力测试实验。我国从2006年开始发布《金融系统稳定性报告》,但报告缺乏压力测试内容,不利于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做出正确的评价,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全球化金融经济体系中,国内的系列金融改革正在全面深入,许多制度措施的实施缺乏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客观上需要我们采用新型的方法分析金融现象,做出前瞻性的正确分析,为我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依据。

二、风险价值与压力测试

VaR产生的金融风险实践根源在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金融灾难(如发生在美国加州橙县的财政破产、巴林银行倒闭等灾难性事件),这些事件的共同教训是由于金融风险的监督和管理不力导致巨大损失。同时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已无法准确定义和度量新形势下的金融风险,因此1993年7月G30集团在研究金融衍生产品的基础上,提出了度量市场风险的VaR方法。VaR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Roy安全第一(Safety First)准则模型的理念,该模型的决策规则是极小化投资组合收益小于给定损失水平事件的概率,与Markowitz收益—风险型投资组合模型的思路不同,安全第一模型给出了另类风险控制的思路,即对损失概率的控制,确定在给定概率置信水平内最坏情况下的损失。 VaR属于下侧量度,已经证明风险的下侧量度是对灵敏度与具有不确定性不利结局的波动性的整合。VaR只涉及可能产生损失的收益下侧偏差,而不涉及意外增益。下侧风险可以数量化地表示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单侧区间的边界值,只需考虑超过不利偏差的边界概率对应的下侧分位数。但是VaR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1)VaR模型的许多假定基于市场正常情形,无法实现市场极端情形下的风险损失刻画,由于例外事件发生的观测数据非常有限,对于市场的极端情形,基于统计分析视角的VaR难以实现数量化的精确分析。(2)当概率分布不连续时,VaR无法保证置信度的连续性和分位数的惟一性。(3)VaR度量的波动风险有可能是负数,意味着市场可以存在负的波动风险资产,这往往与现实不符。(4)无法有效估算选择权等非线性金融资产的风险损失。因此VaR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当使用者掌握了其限制条件后,VaR方法才是有用的。VaR描述了损益的潜在变化,目的并不在于给出最坏的损失情形,尾部的表现需要通过压力测试来进行分析。压力测试提供了关于极端情形的低概率事件对整个金融机构的影响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风险价值体系的不足。对于金融风险管理来说,除了考虑正常情况下的可能损失,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在极端的市场情形下,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不会引发金融机构破产风险,通过压力测试,可以发现金融机构在极端市场情形下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压力测试已经成为VaR风险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风险价值方法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风险分析体系,这些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