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普文体汉译中文学美的展现
2009-10-21韩孟奇
摘要:科普文体的翻译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科学技术知识,还要使读者体验到译文的文学之美,即充分展现科普译文的语言美,提高译文的艺术性,以便更好地服务读者。
关键词:科普文;翻译;文学美;修辞;结构
科普文体是科技文体的一个分支,是文学和科学相结合的写作体裁,因此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方梦之曾把科技文体分为三种:科学论文( scientific paper)、科普文章(popular science /science article)、技术文本(technical prose /document)。其中科普文章是内行写给外行看的 ( scientist/ journalist–to layperson writing)。科学界许多大名鼎鼎的杂志均为科普杂志,如英国《自然》( Nature)、美国《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科技新时代》 (Popular Science)等。显然,“科普文章” 远比 “科学论文” 和 “技术文本”更接近读者。因此,科普翻译与科学论文和技术文本的翻译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作为传播科技信息与科学知识的载体,科普作品的本质在于其科学性。另外,科普作品是科学和文学的结合,文学性是不可或缺的特点。所谓文学,就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根据这一定义,科普翻译的文学美即指科普文体翻译的语言艺术性。科普文章因偏重于趣味性以及科技与生活的联系,往往带有较多的文学风格。
一、科普文体汉译的标准与要求
郭建中曾提出科普翻译的三个标准,即忠于原意,传达知识准确;文从字顺,行文兼具文采;通俗易懂,遣词造句符合习惯。忠于原意与科普著作的科学性特点相应,文从字顺与科普著作的文学性特点相应。基于上述论断,科普作品的翻译应有别于科学论文和技术文本,既要符合事实准确清晰、逻辑关系合乎情理等要求,还要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段和翻译技巧,把科学知识和文学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译文既准确达意,通俗易懂,又兼具文采。
二、科普文翻译的修辞美
在科普作品的翻译中,文学性的展现很大程度上是靠修辞格的运用实现的。虽然文学修辞手法在科普作品翻译中使用的频率和程度不及文学翻译,但给信息交流带来的潜在益处毋庸置疑。修辞手法的恰当应用使科学知识更生动、形象,从而使新概念、新事物更容易为读者接受。科普作品的翻译可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如:
1. 排比
所谓排比,即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的修辞格式。由于排比句式整齐匀称,音韵铿锵,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排比还可以增强语势,有效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A persons cell phone experiences almost all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that the person experiences — it feels the same forces, travels at the same velocity, is about the same temperature, is exposed to the same sounds and pollution levels, and is near the same people and equipment.
手机与机主所经历的物理参数几乎相同,即手机和机主受到相同的外力,以相同的速度移动,感受相同的环境温度,身处相同的声音和污染环境,靠近相同的人和设备。
译文中五个结构相似的分句依次排列,不仅增强了语势,而且更合乎汉语习惯。
2. 拟人
运用拟人手法可以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趣味性。例如:But they are not widely used, partly because doctors are unwilling to be bossed around by a computer in the corner, but also because they have been difficult to integrate into medical practice. They could be ideally suited to telehealth, however, quietly sifting through the data generated by sensors and only raising the alarm and calling in their human colleagues when it becomes necessary to do so. 但专家系统却未能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原因在于医生不愿让摆在诊室角落里的电脑在一旁指手画脚,此外也在于专家系统一直很难融入医疗实践。然而,专家系统或许能成为远程保健的理想助手,可以静静地筛选传感器发出的数据,在必要时发出警告并通知其人类同事。
拟人手法的采用使“电脑”、“专家系统”人格化,增强了读者对这些设备的亲和感,有利于调动读者的兴趣。
3.比喻
比喻可以使语言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例如: The company is also said to be discussing a third, more powerful generation of spaceships, designed to make longer sub-orbital journeys rather than just poking their noses into space in the way that White Knight Two will. 据说,该公司还在讨论研发更为强大的飞船。新设计的飞船可以进行更长久的次轨道飞行,而不像“白骑士二号” 对太空飞行只是蜻蜓点水。
译文把原文“poking their noses into space”(把鼻子伸向太空)这个带有比喻性质的表达按照汉语的习惯译成“蜻蜓点水”,使译文更生动、形象。
4. 对称
从美学上看 “对称即美”,对称是美的形式规律, 能给人一种匀称、稳定、精巧及和谐的审美感觉。世界上众多美的事物大多是均匀对称的。科技英语中这种对称结构是屡见不鲜的, 因为这种结构能表达十分复杂的科学概念, 用相同的结构表达相似的意义, 从而收到等值或等效的结果(杨寿康)。对称是一种和谐的美, 英语的对称美使得英语语言生动, 形象, 饶有情趣。汉民族对美的追求中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对称、均衡与和谐。汉语语句组织的对偶、对称性能表现甚为明显。在科普文翻译中,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巧妙地采用对称的翻译技巧,会得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1)With luck, this sort of thing will become rarer as scientists gather more data. 幸运的是,随着科学家收集到的资料越来越多,这种事情出现的几率会越来越少。The cell wall should also allow for normal biological processes to be carried out. In other words, it should be permeable enough to allow for the absorption of nutrients and relatively impermeable against pathogens. 细胞壁不影响正常生物过程的进行,换句话说,应该具有可渗透性,以允许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又要具有相对的不可渗透性,从而把病菌挡在外面。
以上两个句子表达一种截然相反的意义,采用对称的翻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读者读了上半部分,就能预测到下半部分的形式和内容, 从而得到一种美的感受。
三、科普文翻译中的结构美
科技英语要求推理严谨、叙述准确,逻辑严密,结构紧凑, 通常因从句多或并列成分多而构成长句,有人形象地把这种结构比喻成“树杈形”结构。汉语句子通常结构较松散,但结构明快,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有人形象地把这种结构比喻为“竹节形”结构。在科普英语中,长句的应用也是司空见惯的。在汉译时,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句型, 完全可以把冗长的英语原句化为多个独立的单句,化“树杈形”结构为“竹节形”结构,以适应中文的句子结构。例如: This goes some way towards vindicating Andreas Fangmeier, professor of plant ecology and ecotoxic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Hohenheim in Germany who was quoted in a university-issued press release earlier this year warning that by 2050, CO2 concentrations could make French fries poisonous, beer foamless and wheat flour unbakeable. 这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安德里亚·方梅尔的观点。他是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的植物生态学和生态毒理学的教授,今年早些时候,他在一所大学出版的刊物上撰文警告,到2050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将导致炸薯条有毒,啤酒失去泡沫,小麦面粉无法烘焙。
结束语
科普作品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译文的重要意义不亚于科学论文和技术文本的翻译。然而,好的内容须有好的表现形式,这便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科普作品翻译中,只有充分展现其文学美,才能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梦之.科技翻译:科学与艺术同存[J]. 上海科技翻译, 1999,(4)。
[2]郭建中.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2。
[3]韩孟奇. 科技英语阅读导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09。
[4]杨寿康. 论科技英语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体现[J]. 上海科技翻译2004. 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