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审美取向分析

2009-10-21苗祥瑞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现代陶艺审美多元化

潘 晶 苗祥瑞

摘要:审美问题是贯穿于整个现代艺术和美术理论中的核心问题。现代陶艺自出现以来,便以全新的面貌和快速发展变化的特征,迅速改变了大众心目中的传统陶瓷艺术的审美概念。当代陶瓷艺术所具有的审美特征,也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当代艺术发展之路,适时嬗变,逐步衍生出现代意义上的全新的审美定势和价值观体系。

关键词:现代陶艺;审美;创作;多元化

陶瓷是最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一,那些凝聚着艺人们智慧和心血的陶瓷艺术品,再现了人类文明演进与发展的历史,展现出人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追求美、向往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轨迹。现代陶艺指19世纪末,在艺术之都巴黎开始流行的一种新兴艺术门类,以放任、偶发、自由的形式、率性地表现艺术家情感观念。到20世纪初现代陶艺是世界陶瓷史上的重大突破,它与历史悠久的传统陶瓷艺术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审美无疑是联系二者之间关系的纽带。

传统陶瓷艺术以实用为依托,实用性成了审美的第一要素,这是人类社会初期以生存为基本前提时形成的最朴素的审美情感。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巨幅提升,那种以实用为依托的审美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艺术领域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高扬个性化精神旗帜的指引下,逐步推翻了实用审美的桎梏,开始向精神审美方向升华。

传统陶瓷艺术是先有实用后有审美,而现代陶艺一开始就没有按照实用审美的轨迹发展,它生来是一个自由体,其审美取向为以下三方面:

一、陶瓷材料自身的美感

泥、釉、火是陶瓷艺术的精神核心,也是陶艺较其他艺术更显复杂的原因之一。陶艺创作从构思到成品,不仅要具备其他艺术的属性,还要接受火的再创造,通过温度和气氛来表现创意,这其中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正如朱琰在《陶说》中讲“画器调色,与画家不同,器上诸色,必出火而后定”。

现代陶艺在审美标准和制作工艺上都与传统陶瓷艺术不同,现代陶艺更加注重体现艺术欣赏性,从现代审美观念的美术潮流中获取活力,致力于陶瓷艺术与实用性的分离。在材料方面,尽可能地发挥材质的特性;在工艺方面,常常有意地利用传统陶艺所认为的缺陷,如龟裂、起泡、缩釉、断裂、变形等,并将“缺陷”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装饰方面,不强调过多的装饰,追求泥料本身特有的肌理效果,融泥、釉为一体,或采用釉色的渐次表现,或利用肌理、釉色交叠熔融,充分体现其自身的随机性、自然性与偶然性,保持并显露手工制作痕迹;造型方面,无论是通过捏塑、泥条盘筑、辘轳成型、泥板成型或者压模、注浆成型,都表现出人性与泥性的相互融合与交流,通过人手的捏、压、按、挤,渗透了独特的匠心,传递出了真挚的情感,造型的变化丰富多样,充满了人性的灵动情感,泥形的极度夸张或变形,都是人的情感物化于陶艺作品之上的表现。

釉是陶艺的外衣,丰富了装饰内涵,提高了作品附加值,是陶艺表现的重要形式。釉是一种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玻璃质薄层,它是与坯体联系在一起的,当釉浆接触坯体时,坯体的毛孔迅速吸收釉浆中的水分而使悬浮的釉料均匀地吸附于坯体表面上,再经高温烧成,它具有美化器物的作用。

釉在烧成时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产生变化多端、形态离奇的色泽,叫做窑变。认识、掌握陶瓷釉料的性能及其发生窑变规律来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意念、审美情感,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而能够对釉料及其窑变规律得心应手地运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则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

经过千百年的长期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多数窑变现象都与釉的组成成分有关,现代陶工还能通过配方设计和控制烧造工艺,烧造出各种窑变釉色,并充分运用窑火烧造过程中产生的奇异效果,创作出美轮美奂的现代陶艺作品。

陶瓷艺术家们依据自己从艺经验,探索陶艺个性之生成,他们运用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外加陶艺本身的形式趣味与美感,把材料语言的美感尽情发挥,证实了现代陶艺的意义在于情感因素,艺术家或激情澎湃或含蓄内敛的情感都从他们的作品中展示出来。

二、 陶瓷材料构成性因素形成的视觉美感

现代陶艺运用断裂、残缺的形体,或把拉坯成型的圆型器皿与泥板拼接而成的器型相结合,作为装饰的载体,有意识地把完整的器型加工成不完整的形状,利用残缺、开裂、破损的器型来形成独特的新形态,再在坯胎上进行切割、敲击、打磨处理。一块泥土,一只坯体是没有生命力的,一旦经过陶艺家的揉搓、挤捏、加工、装饰,就能使冰凉的坯体变成充满生命激情的艺术品,产生新奇的视觉美感,造型过程中也非常注重保持和发挥材质的特点以保持材质自身所特有的风貌。

泥塑要有“泥味”、陶塑要有“陶味”、瓷雕要有“瓷味”。巧妙地运用原材料的质地、色彩、斑纹、形状以及材料本身的自然原始形态等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是因材施艺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家往往从一根泥条开始,捏合、搓揉,牵引顷势下去,泥条经过盘旋构形、转动、穿插、叠加、扭曲、断裂、连缀等方式进行造型,一切的处理由情思驱动,按造型需要定位,定位的线条形成对比、变化、粗细、长短、曲直、断续等审美规律,产生泥性线条的节奏旋律,泥条的自由组合,表现出物象的神韵和装饰趣味。作品富有肌理效果,以及情趣装饰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对泥性的把握能力,泥胚表层形成的肌理,可谓别具匠心,每一个空间,每一个圆点,每一根线条的排列组合,随意而又精心处理的边缘及外形轮廓,都表现出艺术家高超的技艺。

在高明的艺术家手中,材料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也没有缺陷和弊病之说,关键看如何施艺。如中央美院雕塑系孙家钵教授的现代陶艺作品《牧归图》,在对自然材质表现力的发掘和对生命形态的塑造方面几乎同时到位。泥片卷筒的捏塑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位山姑娘牧归的情景,凭借诗意的现实生活印象,用自然淳朴的情感、语言和材料,抒发了一曲宛如伴有山野清风吹拂的田园牧歌。作品毫无做作之痕迹,泥片抟卷而成的极富美感的天然形态结合粗犷的泥性,再通过这种适当的题材表现出来,构成了无以言表的恬美意境。

三、现代陶艺创作中综合材料的运用及空间的拓展

现代陶艺发展到今天,已经脱离了原有意义上陶瓷概念的束缚,在创作中极大限度地关注艺术与人、与社会、与文化、与历史的深层次关系,因此现代陶艺作品在创作中必然横跨多个学科内容,并相互融会贯通,从而更好地指导创作实践活动。

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们的审美不断在变化,对新材料不断地探索和试验,并通过各种各样的“运动”拓展了艺术的界限,各种风格并存,多种材料混用,势必导致审美的重新评价,对审美要求重新定义。在这个时代,艺术生活使材料风貌的延续成为可能,它刺激了艺术家观念和知觉的互相交流,通过时间和地点,使陶瓷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交错,为每个艺术种类提供智性和各种想象背景,展示了材料的多面语言,也为其他艺术的空间拓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现代陶艺作品中需要透过材料的本身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综合材料的引入就成为一种富有创新意义的选择。比如陶瓷与金属的结合、陶瓷与木质的结合、陶瓷与玻璃的结合,或粗陶与细致的施釉瓷土的结合、无光釉与有光釉的并列运作、缩釉与不缩釉的运用,均弥补了陶瓷材质所达不到的造型效果而形成新的美感体现。不同材料之间的材质特性,相互对映,造成欣赏者在视觉上的特殊反映,而达到艺术家所预期的艺术效果。

由于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总是融入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因而审美创作添加了强烈的主观性。艺术创作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创作中的审美取向却具有浓厚的主观性,这也是现代艺术美学原理的一个重要趋向。

随着公共艺术中的陶瓷设计艺术的发展,做陶的行为已不能局限于室内,陈列在博古架上,它要走到室外,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一件环境陶艺作品的体积和空间是有限的,运用借景手法可以使其所处环境中的外界景物成为画面构图的整体因素,从而超越陶艺本身的形。将陶瓷从架上转向公共环境空间,很大程度上追求一种来自新艺术的感觉组合,是“人、环境、陶艺作品”三者之间构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形成了“环境陶艺”的概念,从社会意义的公共意识、开放空间的环境意识上拓展了陶艺的表达范围,突破了中国传统陶艺长期依循的“实用”、“规整”的范式,扩充了新的内容。这对现代陶艺的成长及未来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将生活艺术化”被普遍认可的今天,陶艺作品作为公共艺术介入到环境艺术之中,它虽然主要凭艺术家发挥其气质和情感,自由主动地进行创作,要求作者在环境中把握现代陶艺与环境,建筑与人文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并具有独立个性的环境陶瓷雕塑作品。

现代陶艺的审美取向结合了现代艺术发展中注重情感因素的表达,把当代社会中多元化审美趋势融入到艺术活动中,拓展了艺术表现语言的丰富性,突出强调了艺术活动中的交流、参与、互动等特质。创作过程中逐渐淡化传统陶瓷艺术中的技术性因素,是现代人试图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冷漠,渴求回归自然,抒发情感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大多数陶艺家已不再局限于对泥、釉、火的材料语言探究,而将自己置身于当代艺术中去,创作过程趋向于更加自由活泼,更注重表现的创作理念。力图在遵循陶艺语言规定性前提下,充分探索陶艺在纯审美形式上的各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这种艺术形式和材料语言的表现潜力。

参考文献:

[1]朱琰,《陶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吕品昌,《陶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12。

猜你喜欢

现代陶艺审美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现代陶艺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培养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