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 环环相扣
2009-10-21石进明
石进明
翻看茅盾的著名短篇小说《林家铺子》(1932),感到它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艺术构思上的跌宕起伏;和这种构思相一致,在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而又清晰、有意蕴。
如果我们把小说中反映的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比作大海,把“林家铺子”比作一只小船,那么,林家铺子的整个倒闭过程,就是一部交织着戏虐与挣扎、变幻着希望与失望的死海沉船史。充满死亡魔力的大海有意无意地戏虐着那只拼命挣扎着的小船,它忽而被甩入失望的波谷,船主们慌不迭地往外舀着湧进的海水;忽而好像又浮上希望的浪峰,可明水暗流仍不断地溅漏进船舱;就这样它时起时伏,随着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浪头浪尾紧紧相连的海潮,一步步地向那时代的浅滩飘去。尽管船主拿出了看家本领,使尽了浑身解数,绕过了一座座暗礁,闯过了一个个漩涡,但是最后,那“大波微澜”终于汇成一股穿空裂岸的巨涛,无情地将那尚有几分余力的小船横里抛向命运之神早就给它安排妥当了的去处,悄没声地,而那可怜的小船已在时代岸边的犬牙交错的峭壁上撞得粉粉碎了。——所谓大波微澜,是指作品中所描写的当时国民党地方党老爷的敲诈勒索、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事的波及、同行的落井下石、商会会长的笑里藏刀,还有钱庄的刁难和债主的催逼以及伴随上面一切而来的种种小麻烦。作者正是把所有直接、间接地对林家铺子有影响的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组成连发式的排炮,一发接一发地向主人公林老板头上砸去。林老板才从前一炮掀起的泥土中挣将出来,刚刚抖了抖身子,缓上一口气,后一炮又带着呼啸声飞来了。这就造成了读者在读这部作品时一会儿把心提起来、为林老板的不幸而同情,一会儿又把心放下去、为林老板的得手而庆幸的这样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效果。
那么,《林家铺子》构思上的跌宕起伏在作品中又是怎样具体表现的呢?我们且以小说第五章为例:在这一部分里,首先是写林家铺子在镇上倒闭的风潮中终于熬过了“凄凉的年关”,这就是希望之所在;但是,希望的头上仍笼罩着倒闭的乌云,钱庄限期索债,并要派人“守提”,“新年那四天,林先生家里就象一个冰窖”, 林家铺子恐怕是过得了初一而过不了十五了。然而,又好像是天无绝人之路,老天爷给林老板送来了一批“财神爷”——上海的难民,这一来,林家铺子这只小船一下子浮上了希望浪峰的顶巅。难道林家铺子真的走了红运?不,浮得越高跌得越惨,那大波微澜就要汇集成灭顶之势了:除了钱庄在守提以外,先是三个小债主“不知听了谁的怂恿”,都来找麻烦,虽然“听说又到了一批逃难人”,但林老板的独生女林小姐也要沦为遇难人了,已有一把年纪和两个老婆的卜局长竟然看中了还只十七岁的她,事情明摆着,“不答应他有许多不便之处”;接着,出现了抢购的凶兆,同时“外边又有谣言”;后来是林老板被抓走。至此,林家铺子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接二连三的打击后,终于以大起大落的形式最后宣示了它的悲剧命运。
与此相联之另一层面,林家铺子在各方面的跌宕起伏,必然给它的主人们带来情感和心理上的不以自己意愿为转移的波动。这种波动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它在主人们、尤其是林老板身上表现得极为强烈。例如,林大娘时而祷告烧香,时而连哭带喊,有时骂一声“呃,呃,真——好比强盗!”,有时“特又添了一个碟子”;而她那打呃更是其情绪表达的特有的方式,它简直是一支高度灵敏的晴雨表,其变化的频率和幅度是多么之大!林小姐也今天是“含着一泡泪眼”,明天却“脸上红喷喷地时常在笑”,后天又“脸色灰白,眼睛死瞪瞪地”。至于林老板心情变化的种种,则更不是一般人的神经和心脏所能承受得了的。他的心里每时每刻都像有几根线牵扯着,什么样的感情折磨没有尝过:上午“几乎没有勇气和女儿老婆相见”,下午依然能够抖擞精神,时常笑嘻嘻地;刚刚“微微一笑,但立即皱紧了眉头了”;一次走到桥上,“几乎想纵身一跳完事”,而在“上海客人”面前,又“努力忍住了滚到眼眶边的眼泪”…… 这种人物情感的跌宕起伏,一般容易引起读者较强烈的共鸣。《林家铺子》正是从矛盾冲突的安排及人物情感随之变化的把握描写等上面,显示出作者艺术构思的成就与特色。
小说之所以这样构思,一方面说明作者确实是艺术上的高手,有驾驭较复杂而吸引人构思的能力,同时基于增强艺术效果的考虑,有意识地在艺术上多施巧技;但最主要的,还是茅盾从当时的现实生活和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出发所得的结果。我们知道,19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现实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而作者笔下的林老板算是一个颇为正宗的小商人,论才干,很有几分,要资产,也说得过去,他理应经得起较为频繁的一定的打击;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中却难以立足。只有如此构思和描写,作者才能尽可能在一个短篇里更深刻更广泛地反映和揭示当时国民党地方当权者的赖取豪夺流氓无赖本质、日本军阀给别国人民造成灾难的普遍性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弊端,从而使作品形象的意义和价值更大、更深远。综观作品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在艺术构思上恰当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既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又高度发挥了艺术的相对独立性。
说到《林家铺子》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而清晰,这可说是由其跌宕起伏的构思派生出来的,二者实为一体;主要表现在书中每一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结及其意自显上。小说全篇共分七章,各个部分咬合很紧,应该说是天衣无缝;加上各部分间大都是一起一伏,即,或是由失望过渡到希望,或是由希望又化为失望;这样,我们不妨借用人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这种结构形式——所谓“波浪式前进”。 作品一环扣一环的情形十分明显:例如第一章结尾写林老板终于忍痛拿出四百块进贡党部,试图朝希望的方向努力;第二章开始便写林家铺子的新气象,事情似乎有了几分生机。又如第四章结尾渲染了江南市镇年关前的氛围,“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第五章开始便写,不管怎样,对林家铺子来说,“凄凉的年关,终于也过去了”(——但还有“鬼门关”)。严谨的结构同时也就是清晰的。再看全篇前后,小说结构的严谨而有意蕴还表现在:其结构服务于主题思想的主要意义,让林家铺子以国民党党部的敲诈勒索为危机的开端,又以党部的反复作祟为倒闭的直接和最终原因。
最后,说一下《林家铺子》的结尾部分即第七章。这里自然也或更体现着作者艺术构思的跌宕起伏。林老板是悄没声地溜走了,“林家铺子终于倒闭了”;看来悲剧似乎应当收场了。但是,作者的笔锋猛地一提,又挑出了一场轩然大波,整个乡镇炸开了锅,演成了一场凄惨的悲剧之悲剧。且回到我们前面的一段比喻上来:林家铺子这只小船在时代岸边的峭壁上撞得粉碎,而那四处飞散的碎片又打中了一批在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赶滩的孤苦老弱,将他们无情又无辜地击落进现实的死海。林老板毕竟只是倒了个铺子,还没到彻底绝望的死路,最大的牺牲者是那些更下层的民众(如张寡妇、朱三太、陈老七等),他(她)们付出了并还将付出血的代价。作者构思的这一最后的起伏,符合其矛盾冲突发展的必然,是整个结构链条中自然而又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把悲剧最后推向了高潮的顶点,气氛陡然上去;而落下来的是——读者的深深的思考:不合理的国民党中国的确是没有劳动人民(包括林老板这样的小商人而特别是底层民众)的活路?如今看来,茅盾当年的这篇小说倒是真有新现实针对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黄修己 方谦 李平编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
[2]刘叔成著:《文艺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