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美术馆里的美学教育

2009-10-21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9年12期
关键词:美术馆创作儿童

王 月

每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拿着自己刚画好的作品给你看时,你可能会十分关注孩子画得像不像,涂色是否均匀,造型感强不强。于是,便不由自主地扶着孩子的小手,开始在纸上这里添一笔,那里加一道……如此简单、机械的评价方式对孩子的绘画创作是不利的,它会抹煞孩子的创意和灵感,令孩子的画缺乏真实和生动。久而久之,也磨灭了孩子画画的兴趣。

2009年初,有幸参观了台湾苏荷儿童美术馆,那是一家以美学教育为灵魂的儿童美术馆,短短一天的徜徉使我对儿童美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亮点1:尊重作品的原创性

从苏荷儿童美术馆陈列的几百幅作品中,你会发现孩子们的作品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每幅都有大师级的风范,画面夸张,线条流畅、自然,极具表现力,丝毫没有成人指导的印痕。

原来,这里的老师极其重视孩子的原创作品,他们教孩子画画不出示范例,更不会随意在孩子的作品上作任何修改。其体现的是对孩子作品的尊重和珍视,更是对孩子作品的认可。

亮点2:处处都有巧心思

在美术馆里,你能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各种美的场景,不是通过机械传授的方式,而是将“玩美术”的理念很好地进行了传承和创新。

老师们利用废旧的CD片和CD盒,在上面涂上薄薄的颜料,一个小男孩拿着红色的CD片放在黄色的CD盒里,原本黄色的CD盒立即变成了橙色,孩子发现了颜色的变化,反复地试验,开心极了。

通过装CD的游戏,孩子认识红、黄、蓝三原色,以及其它颜色的属性和混色的效果。在游戏中,孩子感受到了冷暖色调的不同,懂得了同一颜色的深浅变化和明暗对比,绝对是“玩美”体验。

亮点3:多样化的体验方式

同样画静物,美术馆的老师会很用心地布置情境:

●有不同的教具让孩子用手去摸,感受物体的纹理,感受不同块面的变化。

●鼓励孩子观察整体和细部,甚至让孩子多挪动脚步,以不同的角度:仰角、侧角、俯角来观察和作画。

●事先,老师从不同角度取景(往前看、往后看、往左看、往右看、往上看、往下看等),将静物的照片先拍摄下来。然后,让孩子按照喜欢的角度安排画稿。

美术课上,孩子学到了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还学会了自己动手做、用手摸、用鼻子闻等多样化的体验方式。要培养孩子整体的艺术观,只在教室里练习绘画技巧是不够的。带孩子走进生活是最自然的教育手法,将使我们的孩子终身受益……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非凡的心眼手的配合,就是这样练成的。

亮点4:小手玩创作,体验团队协作

值得一提的是美术馆大门口的外墙,它是由泥砖组成的一面墙壁,来自200个孩子的集体创作。每块泥砖上都有小朋友玩泥时的即兴创作,那是孩子们用竹简在泥板上画成的,工作人员将泥板烧成砖,装饰整面外墙。有意思的是,每一块泥砖都可以拆下来。曾经参与创作的孩子,每次到展馆来,都会兴奋地寻找自己创作的那一块,甚至想把它带回家,但是,馆方会告诉小朋友:“这面墙少了一块就不完整了。”希望孩子因此体验到集体创作的可贵。我想正是这样一个小细节,让孩子读懂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发现:6岁前是创造力的最高点。6岁之前的孩子能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是艺术大师千锤百炼之后才能达到的境界,难怪人们赞颂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孩子是我们的大师,大师的画是需要被关注和解读的,只要你放弃己见,以“发现的眼睛”来欣赏,随时可以发现新奇、收获惊喜。

猜你喜欢

美术馆创作儿童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去美术馆游荡
《一墙之隔》创作谈
美术馆
留守儿童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