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也不买
2009-10-21张榕
张 榕
看了上期的《撒娇有理,宠爱无过》,可能会有朋友觉得我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是个溺爱孩子的妈妈。其实不然,宠爱不是溺爱,我对孩子的无理取闹还是相当有原则的。
对孩子来说,他会觉得自己的要求都是正当的,都是“有理”的。所谓“无理”,是我们大人定出的标准,并且通过大人的态度让孩子知道哪些是无理的、不能满足的要求。这个标准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我大概属于标准比较宽松,但是一旦有了标准就坚决执行、决不妥协的家长。
我印象中,孩子小的时候冲突最多的是买玩具。小孩子在日新月异、琳琅满目的玩具面前,要想抵住诱惑是很难的,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买,怎么办?我给儿子定的“标准”是:大玩具只有过生日的时候能买,运气好的话,圣诞节的时候圣诞老人会送一个,平时只能买小玩具。儿子从小喜欢各种汽车,在我的“标准”下,他每次都在几十种小汽车面前挑选很久,兴高采烈地买一辆回家。也有不满足、得寸进尺缠着我要买大玩具的时候,但我从没心软过,有一次正好爷爷奶奶也在,看孙子哭得伤心,很是不忍,再看我态度坚决,也不便开口。事后跟我说,你可真能挺得住。其实小孩子精明得很,你心里只要有一点点松动,他马上就会察言观色,进一步发动攻势,而且只要你一次挺不住,你的原则、你的标准就名存实亡了。对于家长来说,在大庭广众之中,要做到对孩子的哭闹不卑不亢,挺得住,也不容易。我老觉得那些在地上打着滚儿,又哭又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孩子,都是摸准了父母的“软肋”的。
我的经验:
1.标准原则要有一贯性,不能随着自己的情绪或者手头宽裕与否而改变,只有这样才有说服力。如果被孩子质问:为什么上次可以,今天不可以?那你就算栽了。
2.说好的事情,不因孩子的哭闹而妥协。由于被孩子哭得心烦,在众人面前尴尬等原因,向孩子的哭闹妥协了,那么哭闹就成了孩子有力的武器。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的时候,我常说,你可以哭,但不行的事情还是不行,而且本来有可能行的,你这一哭,也彻底不行了。
3.心平气和不发火,不激化矛盾。前面说过,孩子认为他提出的要求都是合理的,而其中一部分我们大人认为不合理,不能满足,于是就产生了矛盾。但这是一种很单纯的矛盾,只需要单纯的方法来解决。记得女儿在初中一年级时喜欢上一双鞋子,名牌的,很贵,六百多元,想要,我不同意,她哭哭啼啼、软磨硬泡了一个星期,想方设法说服我。好多对话至今记得清楚:
“那你说这双鞋漂不漂亮?”我回答:“漂亮。”(不能因为不同意买而否认事实)
“老妈,我真的很喜欢!” 我不示弱:“喜欢的东西多了,不能都买啊。”
“同学买了一双鞋,七百多块呢!”我笑嘻嘻地回应:“一家一个规矩,要不你去她家做女儿?”
“为什么不可以?”我认真地答道:“因为你还没挣钱,没有资格奢侈,等你挣钱了,花自己的钱,你买多贵的我都不管。”
“你小气!又不是没有钱?”我还是不生气:“我没说因为没钱才不买呀,有钱也不能买。”
一个星期之后,女儿不再提此事,和我也没结下疙瘩,而且以后很少提类似的要求。
如此的拉锯战持续了一个星期,工作之余还得费这么多口舌,也真够烦的。但我坚持不生气不发火,就是为了不把矛盾复杂化,只是单纯地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事在我们家里行不通,为什么行不通。这个过程中,孩子经常处于情绪激动状态,讲道理也听不进去,稍不留意就会激化矛盾,争吵起来,而争吵的结果往往已经远离主题,孩子只落得个一肚子不服气、不满意,下次还是老调重弹,而且愈演愈烈。
也有朋友说,依你家的经济条件,何必和孩子这么过不去?而我却认为,正因为经济条件还算宽裕,如不加克制的话,一不留神就会变成孩子要什么买什么,得到什么东西就都成了理所当然,没有兴奋,没有感恩,不懂得珍惜。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这样的孩子哪怕每门功课都考高分,也是教育的失败。
我的一位日本同事说,他小的时候,家里的规矩是:小孩子想要的东西,如果他持续两个星期还是想要,家长才开始考虑是否要买。我觉得这话有一定道理,孩子此一时彼一时,心血来潮提出的要求未必都要当真,判断哪些是孩子真正的需求,是家长要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