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丛生与百花争艳
2009-10-19吴尚全
摘要:文章从分析大学校园亚文化现象入手,对校园亚文化进行客观解读,认为校园亚文化是一种自然文化现象,它与主流文化共同构成了校园主体文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最终形成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
关键词:校园亚文化;校园文化;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3-0034-02
一、校园困惑
时下常听老师议论:“现在的学生难教”,家长抱怨:“现在的子女难管”。他们总是怀念过去的好时光——“老师的话如圣旨,家长说一不二”。无怪乎,几千年前伟大的孔老夫子就提出了“克己复礼”的救世名言。
学校是座大花园,教师是园丁,家长是源泉。当年,花园里只允许一种花存在,当然好看好管。现在品种繁多,百花争艳,看护也就难。
二、花园与杂草——校园亚文化现象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改革开放后,封建包袱卸下了,“文革”绳索解开了,进而也激发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并对主流文化的挑战。以前的那种“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做法已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取代。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大学校园里文化激荡、思潮澎湃,亚文化遍地花开。
(一)网络文化[1]
网络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网络文化则是当代青年倍加推崇的文化潮流。从应用层面讲,网络仅是一种工具,人们所喜爱、推崇的文化通过网络得以迅速而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人们在利用网络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网络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网络文化。
(二)偶像文化[2]
中华民族是崇拜偶像更崇尚英雄的民族,同时中华民族也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因此在传统文化里人们普遍崇拜战争英雄。直到近现代,随着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演变,社会生活也由“斗争型”向“娱乐型”发展,当代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学生多盲目崇拜影、视、歌、舞等娱乐明星。
(三)商业文化
曾经是一片净土充满了桃李芬芳的校园,在市场经济不断冲击、影响、诱惑下也不甘寂寞了。一些学生看到自己不仅身处于科学的海洋里,而且被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所环绕。有的摆地摊,有的在宿舍,有的通过网络,开展了地下经营活动。
(四)民族、地域文化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千百年来各自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改革开放前,校园只允许单一的文化形式存在,开改开放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进入校园,校园亚文化异彩纷呈。
(五)老乡及帮派文化
在我国老乡文化由来已久,来自同一地方的都是老乡。传统文化里,老乡之间情深意浓,有事大家帮,形成了和谐友好的同乡文化。另一方面,也易形成帮派,同学之间遇到一点磨擦就拉来老乡,群体斗殴现象时有发生。
(六)叛逆文化
许多人都有叛逆心理,大学生也不例外。当代大学生尤其表现为对传统的叛逆,很多人欲在芸芸众生中找到与众不同的形象与个性,以体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在形式上,常表现出与学校或老师唱反调。
(七)迷信文化
中国迷信可谓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远在国家形成之初的夏、商、周时代,社会上就有许多从事迷信活动的人,甚至还形成了一种社会职业,如卜、巫、祝等[3]。在现代高科技的大学校园里,人们仍看到许多大学生玩星相、算姓名、看日子,以至练法轮功等。
(八)宗教文化
我国的宗教信仰政策给了人们很大的精神信仰空间。在校园里,一面是高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科学大旗,另一面也有一些大学生走进了宗教的精神领空。
(九)性文化
马克思说过,人类过着三种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性生活[4]。大学生原本好奇心强,又正值青春旺盛期,本就是渴望性的年代,性成了许多学生追求刺激与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
(十)外来文化
东西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道德修养各具特色,差异较大。以前我们视外来文化为洪水猛兽。改革开放后,面对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引起过许多人的恐慌,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三、杂草与鲜花——亚文化的转化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座大围城,学校是座小围城,里面的出不来,外面的不许进;开放后,中国与世界联通,校园与外界联通,各种文化得以交融、碰撞、杂交,并繁衍出新的文化形式,争奇斗艳。
文化具有时代性,它随时代潮流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亚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成为新中国的主流文化[5]。
四、百花争艳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花园里都是“向阳花”——主流文化,然而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在我国,主流文化、各民族文化、各地文化、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新生文化、杂交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我们称之为主体文化[6]。对校园而言,一方面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又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大学对文化具有挖掘、传承、创新的功能,因此我们对待校园亚文化应当采取宽容、吸纳和扬弃的态度,对确有生命力的东西,还应当加以培育以至弘扬,以形成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
参考文献
[1]欧盛端.高校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2]张帆,沈旭.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6,(3).
[3]曾宪义.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曹殿朕.大学生“亚文化”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育,2008,(5).
[6]袁文伟.大学亚文化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7(4).
基金项目:本文为凯里学院院级规划课题:大学校园亚文化分导与主体文化重构(课题号为:S082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吴尚全(1970- ),男,湖南新晃人,贵州凯里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