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括与隐括体

2009-10-16张代会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引申义剪裁宋词

关键词:隐括 隐括体

摘 要:本文简要阐述隐括与隐括体文学的起源和内涵,使初学者比较正确而全面地理解这两个术语。

关于隐括的话题,学界早有讨论,由于对隐括和隐括体的界定较少,因此有的论者将隐括称为修辞手法,有的论者将隐括体只限定于词的范畴,容易使初学者陷入混乱,故发浅论,以利于比较正确而全面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首先,从隐括的起源看。隐的本字是“檃”,括的本字是“栝”。隐括一词,起源很早。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有:“隐,栝也。”徐锴系传:“此即正邪曲之器也。”可见“隐”与“括”的本义应该是指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典籍中对“隐括”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尚书·盘庚下》“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句,此句的注、疏分别写道:“国伯,二伯及州牧也。众长,公卿也。言当庶几相隐括共为善政。”“‘隐谓隐审也。幸冀相与隐审检括,共为善政,欲其同心共为善也。‘隐括必是旧语,不知本出何书。何休《公羊序》云:‘隐括使就绳墨焉。”由此可见《尚书》的“隐”,含有“隐括”之义。而“隐括”二字连用,最早应该见于《荀子·性恶》:“故枸木必将待隐栝烝矫然后直。”从上述的文献记载可以看出《荀子》中使用的是词的本义,而《尚书》中使用的是引申义,隐括的引申义还有很多,诸如“规矩、准则”义,“法则、法度”义等。由此可以看出,隐括本义是名词,谓矫正竹木的工具;直接引申为动词,即矫正竹木,使方直。以此为基础,不断引申出新的意义。一个词语随着时间流动,其内涵在不断地变化。“隐括”由本义而衍生出多种引申义,本义与引申义之间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由词语演化为文学再创作的手法,同样能看出这变化与基本含义间的联系,这对于我们理解“隐括”是有极大帮助的。

其次,关于隐括体文学的起源,《文学遗产》2000年第四期,有吴承学的《论宋代的隐括词》一文讲得比较清楚,作者论述到:《全唐诗》录有同谷子的《五子之歌》已近于隐括体,苏轼之前的晏几道的《临江仙》(东野亡来无丽句),“晏几道的词,虽未标隐括,实则已近隐括体了。”刘几《梅花曲》,把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改为词作,“刘几这种以诗度曲其实大体已具有隐括词的文体形态,不过他尚未使用隐括这个术语。”“真正明确使用隐括这个术语的是苏轼,所以历来都把苏轼视为开宋代隐括词风气之先者。”作者比较简明清楚地概括了隐括词的起源。由此可知,隐括词的起源应该早于宋代。那么这也就是隐括体文学的源头。隐括体文学以隐括体词为主要形式,以苏轼《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隐括韩愈《听颖师弹琴》,及《哨遍》(为米折腰)隐括陶渊明《归去来》为代表作。但这两首隐括体词的代表性有局限性,彭国忠《隐括体词浅论》①一文谈到隐括词的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隐括某一单篇作品,经过剪裁组织,新作品“不改其意”。这种隐括方法可以以上两篇作品为代表。第二种类型的隐括不限于某一作品,隐括是“杂取”,新作品因为“既无原始整体之文”所以“自然无原文之意”。现分别以《哨遍》(为米折腰)和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为例说明两种类型的异同。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词,隐括唐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两首诗的内容而成。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透过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知道,隐括体作品以原作词句为主,字句有增删(此与集句区别),所表达的思想与原文或相同或不同,结构形式则是与原文不同的,是经过了作者的重新剪裁与布局。

第三,纵观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隐括体作品,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隐括是一种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王兆鹏、刘尊明主编的《宋词大辞典》“隐括体”一条这样说道:“‘隐括本指矫揉弯曲竹木等使平直或成形的模具,引申为剪裁组织文章的素材。”吴承学的《论宋代隐括词》也写道:“‘隐括一词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而词的隐括则是将其它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彭国忠《隐括体词浅论》一文的最后一部分“‘度的限量与艺术创新”,指出:不管哪种类型,隐括是剪裁组织素材的方法,只是剪裁组织的素材比较特殊。孙虹《从隐括修辞看宋词与诗合流的文体演变轨迹》②一文多次出现“隐括修辞”的提法,也有其他文章将隐括称为修辞艺术,这种提法不合适。“修辞”两字,最早见于《易经·乾卜·文言》中:“修辞立其诚”,主要是就思想内容而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修,饰也。”清代段玉裁说得更明白:“修,洒刷之也,藻绘之也。”人们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表情达意,以收到或华美藻饰,或简洁生动,或委婉含蓄,或悦耳动听的修辞效果。可见隐括手法不属于“藻绘”、即不是修饰。

第四,隐括体文学作品的样式是多样的。虽然隐括作品多数是改写成词,隐括作家作品的数量也数宋代最多,成就也数宋代最高,但不能一说隐括就只想到隐括体词而不顾其他,元代乔吉《醉东风》“万树枯枝冬折,千山高鸟飞绝。兔径迷,人踪灭。载梨云小舟一叶。蓑笠渔翁冷的别,独钓寒江暮雪”,这是隐括柳宗元的《江雪》,是将诗隐括成曲的例子。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写了一首《老杜浣花溪图引》的题画诗。这是一首隐括诗,它运用的语句,涉及杜诗许多篇目,几乎是“无一字无来处”。全诗如下:

拾遗流落锦官城,故人作尹眼为青。碧鸡坊西结茅屋,百花潭水濯冠缨。故衣未补新衣绽,空蟠胸中书万卷。探道欲度羲黄前,论诗未觉《国风》远。干戈峥嵘暗宇县,杜陵韦曲无鸡犬。老妻稚子且眼前,弟妹飘零不相见。此公乐易真可人,园翁溪友肯卜邻。邻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鱼鸟来相亲。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驴驮醉起。愿闻解冠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生绡铺墙粉墨落,平生忠义今寂寞。儿呼不苏驴失脚,犹恐醒来有新作。常使诗人拜画图,煎胶续弦千古无。

另外,彭国忠《隐括体词浅论》还提到有改词为词的情况,有改自己词作的情况,隐括有多种称名;徐胜利《隐括:宋词独特的创作方法》③提到隐括故事;孙虹《从隐括修辞看宋词与诗合流的文体演变轨迹》提到隐括意境等。

综上所述,对隐括或隐括体文学的理解应该全面而不偏颇,笔者不才,斗胆对隐括和隐括体进行尝试性界定:隐括本指矫正竹木弯曲使平直的工具,引申为剪裁组织名篇名句的艺术手法。隐括体指新作品通篇是根据已有的名篇或佳句进行重新剪裁组织而形成的特殊文学体式。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张代会,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① 彭国忠:《隐括体词浅论》,《词学》第16辑。

② 孙虹:《从隐括修辞看宋词与诗合流的文体演变轨迹》,《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③ 徐胜利:《隐括:宋词独特的创作方法》,《鄂州大学学报》第12卷第四期。

参考文献:

[1] 吴承学:《论宋代隐括词》,《文学遗产》2000年第四期。

[2] 彭国忠:《隐括体词浅论》,《词论》第16辑。

猜你喜欢

引申义剪裁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两装当道
宋词
归来
刘羽亮??《宋词数首》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简约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