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够绿吗?

2009-10-15

南方人物周刊 2009年41期
关键词:水瓶污水生态

拾 玖

9月27日,“更新德国——让未来更美好”展览在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开幕。近30年,德国在生态城市发展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被公认为环境科技和生态建设方面的领军国家。随着世博会脚步临近,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将第11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德国馆作品中多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范创意带入上海。

“我们并非生态教条主义者,而是实干家、高效的乐观主义者。”策展人弗里德里希•冯•博里斯(Friedrich von Borries)和马蒂亚斯•伯特格尔(Matthias B•ttger)是建筑创新界的先锋人物,年纪轻轻却成绩斐然。2003年,他们共同组建柏林空间策略局,研究建筑与城建空间的关系、城市空间开发等议题。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两人还与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等部门共同发起“全球化粉丝店”巡回展,形象地折射出生态、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进程。此次展览,他们并非围绕建筑艺术,而是围绕资源短缺与地理策略:在“生态、可持续”框架下,他们像资料汇编一样收集展品,以创新幽默的方式,将目前生态平衡面临种种挑战的现实呈现在参观者眼前,给人类敲响警钟。

我们生活在一个消费时代,不断消耗着自然资源。从生态角度看,我们不能长期这么做。但是,目前我们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人会去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装置“统一水瓶——由瓶子造成的房屋”是展览中的亮点。设计者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PET塑料水瓶充作建造临时遮蔽物、水源净化器以及蓄水设备的建筑材料。基于标准水瓶的更新再设计,新瓶外型可以互相紧密地插在一起,瓶中加入填充物后,就可以作为建造遮蔽物的建筑材料了。统一水瓶代表了一种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我们需要认真系统地对消费产品进行思考,为它们设计更多的功能,从而让尽可能多的循环环节变得有用与可持续。

对于许多欧洲中部城市来说,目前的污染问题往往由故障和老化的系统造成。“2011年的施普雷河”(Spree 2011)是一个浮动污水池工程,将城市娱乐活动与新的污水存放系统联系在一起。一般而言,标准的污水管道系统在地下联结,将家用污水与马路上、屋顶上的雨水汇集到一起,再送往污水处理厂。但是下大雨时,废水总量往往超出系统容量,最终流入离它最近的河道中。在柏林,这种事每年发生二三十次。针对这一问题,全新的浮动储水系统架设在柏林的主要河流施普雷河上。污水管道系统负荷过重时,储水池可以分担过量的废水,使它们在大雨过后再流入污水管道系统。整套系统的组件可以放置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将它们联结在一起,用装饰物覆盖表面,再通过建造码头将它们与河岸連接起来,一个娱乐平台就此产生。那些喜欢水的市民也可以好好享受变干净了的河流,甚至在里面游泳。

逃离现实、回归伊甸园时代的渴望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为了暂时满足这种渴望,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越来越多地建造艺术性的天堂,经常将其建造在不适宜居住的荒凉地区。然而,这些天堂的建造和维护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对自然地貌的破坏,相应地,对于技术建构的天堂需求则逐步增长。

荷兰出生的Ton Matton住在一个小村庄里。在多个研究项目中,他都试图达到一种传统郊区生活与超现代生活的完美平衡。他相信城市郊区的瓜果种植和牲畜喂养有如“社会粘合剂”,能促进不同文化与性质的社群紧密相连,以此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他的装置作品“气候系统”是一项积极乐观的研究:小小的苹果树林中,每棵树都依赖挂于树梢的点滴瓶里的输液生存。借着这一视觉化的装置,Matton提倡将城市公用地转化为能产的农业用地,以此促进社会复原。他认为,由于许多移民来自农业背景,他们能为各自移居的新城市贡献农业技术和经验,而这二者恰恰是今天“管理型社会”所遗忘了的。他希望在城市中构建一个完整的农业系统,其农产量大到足以动员一大批来自不同背景的市民,形成一套新的城市贸易体系。一些草地被用以犁耕、栽培、种植;另一些则被用来放牧。温室光源、灌溉系统、冷热电扇等等技术,一齐为动植物的繁衍丰盛提供最适宜的气候。

此外,现场还有废物回收利用后制成的沙发、美观坚固的粘土建筑模型、发电芯片、节能汽车等设计作品,让参观者直观地体验众多生态环保理念,不禁自问:我们够“绿”吗?

猜你喜欢

水瓶污水生态
处理污水
生活污水去哪儿了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污水的自述
污水罐坍塌
迷宫弯弯绕
环保新姿势—生生不息 的天然水瓶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