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一场不可复制的合作
2009-10-15蒯乐昊
蒯乐昊
《风声》说的是乱世中一群各执任务、各怀立场的人的情怀、进退与宿命。剥到这一层,“老鬼”到底是谁,就不成为问题了
对那些看过原著的人,电影《风声》将是一段意外的旅程。迷宫依然是那座迷宫,逃逸依然是那场逃逸,但是通道以及出口已经完全改变。所以小说作者麦家观影后评价:“如果小说是我的儿子,那么改编电影就是我的孙子。”这话传递出的是隔代亲的赞许,还是不以为然的撇清关系,完全视乎听者的心态以及理解力。
谍战是场时髦的智力游戏,经历《暗算》、《潜伏》以后,习惯在西方侦破小说中磨砺智慧的中国观众终于可以欣赏国产推理了。
因为原著的畅销,“老鬼”是谁的谜底早已揭开,但电影《风声》玩了个心计,改了“老鬼”的面目。
剥去情节的笋衣,《风声》写的是乱世中一群各执任务、各怀立场的人的情怀、进退与宿命。剥到这一层,“老鬼”到底是谁,也不成其为问题了。
遗憾的是,因为架构悬疑的过程中介入了太多质地不一的头脑,电影《风声》在逻辑上呈现出了一些破绽,那些具备了独立思维能力、对推理侦破怀有跃跃之情的谍战迷,如果长假期间走进电影院,除了欣赏大片的场面外,还可以顺便玩一把“找别扭”的斗智游戏。
陈国富:《风声》是一场狂赌
对于导演高群书,《风声》是從树上掉下来的苹果;而回望自己与高群书的合作,另一导演陈国富则说,“这是一场狂赌。”
他只看过高群书的一部片子《千钧。一发》。这部平民英雄的电影跟《风声》相去甚远,但陈国富还是嗅到了自己想要的味道,他意识到,把高群书“拉进来”可能会让电影呈现出另一种质感。
“我一直比较自豪的就是看人、看作品、看项目,眼力很准,直觉比较强,错误几率非常低。但是现在回想,有点莽撞了。”
陈国富有理由为他的眼力自傲。他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任职时,第一个项目就是《卧虎藏龙》,跟华谊兄弟合作5年有余,几乎监制了华谊近几年所有的代表作:《可可西里》、《功夫》、《集结号》……他与王中军、冯小刚建立了深厚的私交,证据就是,冯小刚近年所有作品,他是监制的不二人选。
结识高群书之前,陈国富已经为《风声》做了大量案头工作,也筹到了投资,这位7年未执导筒的台湾影人摩拳霍霍,打算亲自上阵。他请高群书共导,是把自己已经奶了半年的孩子送给别人。理由是,“他也许比我更适合拍这部片子。”
打动高群书的,一是故事本身,二是陈国富的胸怀。但投资人有他们的担心,钱冲着陈国富而去,怎可以中途转包工程?于是两人并列成联合导演。
无数次沟通后,他们把一切都细化了:故事背景、人物身份、性格、逻辑架构、年代、地点……故事从这里开始正式长出枝蔓。“我专门为《风声》做了个本子,相当于毛宗岗批《三国》或者是金圣叹批《水浒》,我要保证每一场都埋下一颗想象的火种,让这个剧本熊熊燃烧起来。”
高群书:杀人放火都是我干
合作从来不是一件易事。
按高群书的说法,“不管我在国内地位怎么样,我是个很强势的人,不太善于同人合作。”他这样分析自己,“我善于变化,但不善于妥协。20多年,一直独立,没做过任何人副手。”
陈国富的剧本,高群书感到难以进入,他觉得剧本“很台湾”。
拍过《国中女生》、《征婚启事》等电影的陈国富,一直被认为深谙女性视角。即使是《风声》这个谍战故事,当初最打动他的还是李宁玉、顾晓梦两个女子之间复杂的友谊和算计。“如果我们相交10年,变成极好的朋友,无话不谈,有一天我发现,你根本不是你,就算真正的你是为了正义的目标,但你对我的背叛还是邪恶的。”看完小说,他几乎要爱上李宁玉。
而高群书在故事里读到的是更阳刚、更雄性的东西,那是道义,是家国,是信仰。
两人都想用自己的方法讲故事。他们用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固执:高群书改完陈国富的剧本,发给陈看;陈把许多地方改回去,又不动声色发回给高,高再改回来发给陈……一场沉默的乒乓球赛。
“但我们从来没有正面冲突,好歹都在行里混了10多年,都知道遵守规则。这规则就是相互尊重,我们必须认定,对方坚持的东西不会不好,只是跟我的风格不同而已。”高群书说。
最后,大致分工是高群书主要负责现场拍摄,陈国富把控后期制作宣传,期间两人试图各自拍或分AB组,结果拍出来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就像今天你交了一个朋友要谈一场恋爱一样,你既然决定跟她交往,不能不给她机会。但为什么我要保证后期所有操作?我觉得这是我对作品负责任的最后一关。”陈国富说。
在资源上,他为这部电影作了最大争取,得到了华谊公司“投资不设上限”的支持。这一点上,高群书也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老陈的功劳。实际上他对我比较放纵。如果硬要严格分工,陈国富更像一个元帅,主要做总体的把控。我就像一个大将,杀人放火、攻城掠地都是我去干。”
但这样的合作模式是机缘,不可能复制,也不可能推广。对这一点,他们倒很有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