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课文特点设计教学顺序

2009-10-15张菊香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2009年7期
关键词:化石黄河草原

张菊香

我们上课,一般按课文顺序教学。但有些课文,可以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不按课文顺序,大起大落,能出能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文章重点内容,对学习写作方法也有好处。

《黄河象》一文,作者采用倒叙手法,先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再讲科学家们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最后讲化石被发现。教学时,可先讲发现化石,再讲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最后讲化石的来历。在分析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后,紧紧抓住文章最后两句“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合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提问:1、黄河象站立的 姿势是怎样的?挖掘出来的黄河象化石有什么特点?2、从它站立的姿势和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你能推想出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吗?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一二两个部分。

《草原》一文,作者花了一大段文字,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然后讲作者去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访问受到欢迎的情景。分析课文时,教师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文章从哪里开始交待作者访问的情况的?接着引导学生直接学二至五节。

《少年闰土》一文,开头就描绘了一幅“月下海边沙地看瓜剌猹图”,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事隔将近三十年作者脑海里之所以还深深印着这幅图,是因为小时闰土曾给“我”讲过看瓜剌猹的事,而且讲得活灵活现。学了文章的第一节后,问:作者头脑里为什么深深地印着这幅情景?然后引导学生直接学习第四段的内容。

改变课文顺序教学是从提高教学效果出发,绝不是为了热闹,为了点缀一般说来,是为了讲述文章的重点内容(如《少年闰土》)或是为了更好地为学习重点内容服务的(如《黄河象》)学生一上课就能接触到文章的重点,能首先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时课文顺序改变后,有时必须回过头来讲清楚作者这样安排结构的用心。如《草原》第一节对草原景色的描绘,实际上可以放到第二节中间,因为这也是作者在访问途中看到的。但作者这样安排,突出了草原这个环境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吸引了读者。再如,《少年闰土》一开头的那副图画也可以放到文章的最后。但现在这样安排,就突出了少年闰土勇敢机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闰土的怀念,为下面的故事展开创造了一种气氛,读了以后,头脑中就会产生这样的悬念:这少年是谁?他是怎样的人等等。不少同学认识到这一点后,就把这种开头制造悬念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了。

运用这种方法教学,要特别注意过渡,即教师必须使“跳”“被跳”内容之间有机衔接起来。如《少年闰土》一文讲完了第三段后过渡:“我”怎样和闰土相识呢?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露痕迹。倘若硬要“跳”,则会把完整的文章弄的支离破碎,结果是得不偿失。

猜你喜欢

化石黄河草原
讲解《草原图》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