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2009-10-15张桂荣
张桂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力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大,觉得语文学不学相差无几。学了也不一定考上高分,不学也能得一定的分数。初一还有一定的兴趣,到初二、初三学生就更没有兴趣了。语文教师往往陷入尷尬境地,教师无论如何启发提问、情景设置、课堂讨论等等,方法、
形式够灵活多样了,却难以调动起学生较好的兴趣。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2.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
首先,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新课程改革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变化,从教学目标看,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从课程的编排上,体例变化也很大,作业的设置中,主观性试题大大增加,客观性试题大大减少,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诸如上面的一些变更,教师必须课前认真钻研,熟悉各个环节,把握好知识点,做到讲授前心中有数,讲授中就不会因为教师的讲解不通畅,知识点不熟悉,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就能集中精力搞好课堂组织,较好地调控整个课堂。
其次,教师课堂教学中观念必须更新,角色必须转变。以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是装知识的容器,一节课老师不停的讲,学生没有多少独立的思考与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整天感到沉闷,疲于应付。新课改要求教师起“导”“拨”的作用,对学生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探究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教学《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时,分析愚公、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就可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有些学生认为:愚公确实能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顽强奋斗、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他是真正的智者,因为子子孙孙没有究尽,而山又不会增高加大。而另一些学生则认为智叟才是智者,愚公太愚蠢了,大山挡住了去路,为何不把家搬走,而要选择这一“吃力”的办法呢?通过讨论,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了,能对课文的各方面内容较好地把握。教师只需“点拨”“引导”,而不能去“包办”学生的学习行为。
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教学捷径,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