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2009-10-15杨静
杨 静
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阅读课,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课。
阅读能力,主要是指理解能力,独立看书的能力,也就是读得懂,看得明白。不是单纯凭借老师的讲就理解,离开老师的讲,就不理解。这种能力对学生的学业乃至整个人生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学校里总不可能把人类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最根本的是要给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自已会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得知识。学生有了学习能力,不管科学技术怎样发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新问题,都能够自己去学习、去钻研。
既然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1.要扩大阅读的范围
大量的阅读,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积累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拘泥于课堂,既要立足于课堂,还要注重课阅读。
2.充实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对于背景知识的增加,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扩大词汇量的训练能及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的训练。对于第一个阅读者来说,是否具备和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或知识以及这些信息从阅读者头脑中提取的速度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词汇、句子、课文等方面的和知识越多,在阅读中理解的效果就越好。
3.培养阅读的兴趣
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兴趣则是学习知识的动力,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阅读,相比于在某种压力下硬着头皮去阅读,能够收到更为积极的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的自学,并进行讨论,强化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使他们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4.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主要包括精读、略读、朗读、默读、速读等。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及阅读的目的,应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在阅读中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边读边画,边批边写。
另外,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仔细地揣摩语句,重视朗读,注重语感的培养,奠定阅读的基础,学生有了比较好的语感,就能够对语言做出敏捷的反应,准确地领悟它所承载的信息意义。同时,还要注意读说听写相结合,在实际的学习中,要真正地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必须与听说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一切教学设计、环节、方法,凡是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都是好的。教师要千方百计使学生自己能读书、读懂书。但是,我们也经常见到这种情况,虽然明知道让学生自己阅读,提出疑难问题,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却怕时间不够;还怕课堂上让学生思考、理解问题,或者自由地提出问题,教师驾驭不了,不好收场;这些也正是教师需要仔细思考、精心设计的地方。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理解不准确到理解比较确切,这是正常的学习规律。如果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会、不懂,或者回答问题似是而非,着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时机。比如在《孔乙已》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是死了”,在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的含义是矛盾的,两词并用,为什么呢?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议论,说出各自的理解,体会作者写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所以,在教学中,不要怕学生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怪,提的问题远。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老师为没有想到,或者跟老师想的不一致,那么就应当想办法解决它。
一个人知识的获得除了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外,更多的是通过阅读书籍报刊获得的,因为一个人的生命、精力是有限的,是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一番的。由阅读而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了解最新发展的信息,是人类发展自身所必须正视的。同时,阅读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们的思想水平、性格气质修养等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为如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了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教师与学习指导》;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主编 曾庆春;2007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