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化学新教材的编排与素质教育的渗透
2009-10-15蒲朝良
蒲朝良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现行新课标的理念、初中化学新教材全新的编排体系、全新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均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现行化学新教材的编排更人性化。(1)广泛收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疑问展开讨论,使化学知识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同时使化学知识能更好的为生产生活服务;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情趣。(2)书中有大量精美的图片,情景交融,能帮助学生领悟更多的化学道理,使学习生动有趣。(3)设计的化学实验多,体现出化学学科的特色,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及动手、分析、探究等能力。(4)期待学生解决的问题多:“你已经知道什么?”“交流与讨论”、“练习与实践”、“调查与研究”、“本章作业”等栏目向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参与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5)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每一课题完后都设置有:“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教材,而且在每一章末都设置有“本单元小结”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与整理使学生逐渐养成复习整理,回顾反思和自我评价的习惯。
过去教师在课堂上占绝对主导地位,一切教学活动却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而新课标强调教学必须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切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展开,教师课堂教学应始终体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必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方式应从传统模式向探究性教学模式转变,因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当今素质教育所必须要的。
现行新教材由于编排特点可探究的内容非常多,有些内容可课内探究,也有些内容可课外探究。课内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类似科学探究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基本策律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以探究为核心、以感悟科学方法和培养探究能力为宗旨。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获取证据→作出结论→评价交流。如“燃烧的条件”,“探究碱的性质”等都可适合于课内探究学习。
例如:在探索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时,笔者作出如下设计:(1)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给学生提供仪器和材料:酒精灯、镊子、石块、木块、集气瓶、蜡烛、纸片、毛玻片。(2)学生猜想与假设并交流。(3)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验证。(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5)学生分析讨论并交流。(6)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课外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或同学之间协作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感悟方法,体验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食品袋中充入的气体是什么?”等都适合学生课外探究。
我国古代有一句谚语,大意是:“你告诉我,我会忘记;你给我示范,我能记住;你让我做,我就会明白,而且会一辈子都明白。”这就说明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现行新教材实验比较多,除了学生必须完成的学生实验外,笔者根据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环境,在演示实验中选出一部分改为学生实验并让学生参与这类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推理小结等,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具体的探究实验中,(1)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探究性问题,并由此展开实验探究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能从外部的实验操作转化为对化学知识的内化,由情景的精心设置达到对学习目标的实现,比如:在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教学内容时,在学生测试不同溶液的酸碱度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体自身的问题,在课外实验可测试当地的雨水、饮用水、人的唾液的PH值等,同时建议讨论一些环境保护的话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使之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学习探究创造的乐趣,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以提高。(3)在实验中营造出民主宽松的化学实验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方案,可相互讨论、辩论,有时我也参与其中,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及时指出和分析不足之处,通过这样的探究更能加深学生的深刻印象,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
在教学中,还注重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挖掘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
化学学科知识本身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例如:由铁矿石→生铁→钢→各种不同性能的钢,整个冶炼过程非常复杂,当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后,再引导他们思考“百炼成钢”这个成语在语文上如何解释?它有什么人生寓意?经过讨论学生很容易就领悟到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也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人。又比如在向学生介绍化学与交通、通讯、能源、新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尽情领略化学带给人们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在教学在也毫不回避地向学生说明,人类正面临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化学本身造成的,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依靠化学方法,要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
总之,由于新教材人性化的编排,笔者对新课标的正确领悟,师生都走出了传统的“应试模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在各项能力的考察考核中所教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全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