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
2009-10-15李宝山
李宝山
新的学习方式使我抓头骚腮,无所适从。既没有现存的可操作的“本本”借鉴,也没有原有的经验做“底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之路到底在何方?请教同教研组的同仁们,有的根本就没打算教,有的想教,但也只是摇头不知所措。大家在肯定这门课程的同时,都在抱怨”没法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综合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更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一场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涌现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有了理论做基础,我还是决定试一试。七年级语文上册安排了三次“综合性学习”;学会利用图书馆、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本人来了兴趣。我爱好书法,且为当前学校不重视写字教育而呐喊过;我也曾为城市各种书法培训而大宰家长和学生大声急呼过。与之相反,社会上广告、招牌、标语中的错别字和不规范字随处可见。我决心从这里开始。
为了搞好这次活动,我提前两周进行备课。活动的目标也不敢有过高奢求;激发主动参与意识,通过了解社会用字现状,养成平时不写错别字、用字规范的良好习惯。并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查找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书法用字的特殊规定,编制调查计划,制定记录表格。
我班学生来自两乡一镇,所以时间安排上,我选择了周五最后两节课,以邻近同学为调查小组进行活动。活动开始,同学们为可以在室外活动而振臂高呼、跃跃欲试,但当宣布每个小组要根据调查情况,通过分类、统计、讨论,写出调查总结时,不少同学变成了“霜打的茄子”。我鼓励学生:”我能行。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你们都是小小的调查员,肩负着规范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在家乡调查,优势是可以请教熟悉的人,但要注意文明礼貌;走村窜户,不要放过对联和路旁的标语,但要注意安全。要讲究合作,集体讨论,最后形成一致的结论”。
周一汇报课上,热闹非凡。有的说,家乡的用字不仅错别字多,而且歪歪扭扭,太不注意公众形象了,假如家乡是旅旅区,真丢人!有的说,家乡写好字,特别是写好毛笔字的人太少了,写的对联,我们一个字也不认识。张波同学更是语出惊人;我们找到了家乡贫困的根本原因了——缺少文化。
真为同学高兴!课堂上教师千遍万遍地教也不一定达到的效果,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毫不费力的得到了。我再次鼓励学生;要做一个家乡有文化的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下次来一个辩论会;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这次活动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我也受益匪浅。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最大的的不同点是它不再局限于对学生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学会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和附庸,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以前我们总把”接受性学习”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倒至高分低能;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和水平,而要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进步;教师既要放手,充分信任学生,也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如提供资料线索,如何分析、归纳、整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路是人走出来的,我坚信”综合性学习”教学之路就在自己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