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个性
2009-10-14郑梅枝
郑梅枝
有一位教育专家在一次讲座中,在黑板上写出“2、4、6、8、9”五个数字,然后问听众:“这五个数字中,哪个最有特点?”许多听众都说“9”最有特点,因为唯独“9”是奇数。这位教育专家又问:“谁有不同的意见?”静场了一阵后,有一位听众站起来说:“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每个数字都可以说是最有特点的”。教育专家满意地点了点头。是啊,从大小的角度看,在这五个数字中“2”是最小的,这不是最有特点吗?“4”比一个数字大,比三个数字小,其它四个数字能达到这个要求吗?由此看来,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是“每个数字都最有特点。”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由于在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征等方面的不一样,他们就像上述的数字一样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教育必须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广阔的、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提供一个顺应秉赋和开发潜能的机会,并通过因人施教等方法去塑造学生的个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也就是说,教育要培育的是一棵棵千姿百态的麦苗,而不是工业化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去塑造学生的个性,是衡量我们的教育是否达到理想境界的一个重要指标。
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力求用一个模式来塑造学生,特别强调在课程、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要整齐划一,甚至在一些具体要求上也要求步调一致,例如许多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不得插嘴,发言或回答问题必须举手;上课必须坐得端端正正,双手要放到背后;上课鼓掌必须节拍一致,次数一致;作业格式要统一,答案也要统一……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学生过早地失去了天真活泼的秉性,彼此之间原有的个体差异逐步缩小了,棱角被磨平了,潜能未能很好地挖掘,最终都成为千人一面万人同语的墨守成规者。这可是我们教育的莫大悲哀!
毫无疑问,作为大规模培养学生的现代学校的教育,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也就是说要有统一的要求,但每个学生又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如果没有一点让学生自由发展的多样化的空间,教育就成了工业化流水线上那千篇一律的标准产品,就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就更谈不上塑造学生的个性了。
许多教育专家认同这么一个观点:学生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没有特点、没有个性。塑造学生的个性,必须成为我们的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