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2009-10-14计亚萍秦利群
计亚萍 秦利群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转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要把大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进而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线教师,应着力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艺(技术、艺术),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视角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新课程倡导的课堂评价视角不仅关注教师,更关注学生,“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思维等方面的行为表现,特别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会学习,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此,我们应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
一、学生是否已被引起了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立起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内在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外来动机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动机缺乏,则没有学习的方向,没有学习的激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当的学习目标。从时间上把学习目标划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同时注意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
【案例】《二泉映月》教学片段
师:学习了第五自然段,谁来用你的朗读把阿炳的情怀表达出来?
生:“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近似于……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生读得正确流利,但缺少情感)
师:你读得很不错,哪个同学来挑战他?
生:(朗读同样缺少情感。)
师:她读得真棒,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试图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教师的表扬有口无心,缺乏针对性,学生的情感体验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思考】学生不管怎么朗读,都会得到老师的千篇一律的肯定和鼓励,这种肤浅、毫无针对性的表扬,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你读得真不错”“你答得真棒”,这种注重外在形式的教学评价,有时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真的不错,而不再注重改进自己的学习。我们认为,表扬和激励的质量较之频率更为重要。如果我们把“读得真有感情啊”挽成“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感情,让我们听到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它虽然没有“你读得真棒”或者“拍手祝贺”等所获得的让人沾沾自喜的感觉,但由于具体,实在,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不要随意把学习变成一种竞争,如“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最快、最好”或“谁想的办法多”或“谁来挑战他”等,这样会使学生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个人或小组的荣誉上,而忽视学习过程本身。
二、学生的经验是否已经对照目标进行了对接——确立学生最近发展区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和其知识经验有直接的联系。难度过高,则会丧失学习兴趣,视学习为畏途;难度过低,则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案例】《生命桥》教学片段
上课前,老师拿出一只盒子,让学生猜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学生当然猜不到,于是老师便揭开盒子的层层包装——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只精致的瓷羚羊。接着,老师讲述了一个与羚羊有关的凄美的故事。故事中的羚羊为了种族的繁衍,由老羚羊作垫背,将年轻的羚羊一一送到深渊对面的山峰,而老羚羊却跌下深渊。“老羚羊跌下深渊,结果会怎样?”为了让学生对老羚羊的献身精神有更深的认识,老师将那只瓷羚羊高高举起,“砰……”羚羊粉身碎骨了。
【思考】随着这一声“砰——”,学生的思维会延伸出很远,但思维的延伸会朝着教师设想的深化主题的方向吗?显然,砸碎瓷羚羊这一外来刺激更多可能是引起学生对瓷羚羊被砸碎这一事件本身的注意。“真可惜!”“这只瓷羚羊该值多少钱呀?”“下课后该由谁来清扫?”教师过分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淡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利于形成学生的阅读期待。这时,老师如果能欲砸又止,其效果会更好。
自信心是学习成功的前提。设立一个明确的、切实可行的目标,让学生在达到目标的同时增强信心。对于较大较难的目标,则要分解成若干较小、较容易的目标,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学习情绪始终处于旺盛状态。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当尽快采取有效的反馈,诸如当天讲评,当天纠错,当天让学生看到成果,又看到差错的纠正,学习求胜的自信心会不断提升。
三、教师的教学技艺是否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三个注重”加速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学生的知识是在内化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经过大脑的思考,经历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演绎与归纳、系统化与具体化等各种思维活动的“内化”,才能消化吸收,成为自身的营养而积累。学校所培养的各种能力,诸如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解题能力、作图能力等等,均属第二信号系统的能力。能力的形成是急不得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确立“注重双基,注重反馈,注重稳步”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案例】《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段
文中有一个描写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动人场面。为了让学生体会老天鹅的精神,教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然后畅谈自己的感受。感人肺腑的画面和凄美悲壮的音乐,吸引了学生。教师轻点鼠标,轻松惬意;学生眼睛翻翻,恍若看戏。整堂课,黑板上无课题、无板书,电脑课件中录音、配画、板书齐全。由于缺乏读书,虽然学生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如“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重重地”“扑打”“颤动”,但缺乏真正的体验。
【思考】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打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过分依赖,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地以图像代替语言感知,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同时可能无情地侵占学生想象的空间。感人的画面和凄美的音乐,能给学生感官的刺激,但很难使学生产生刻骨铭心的感受。也许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就是剥夺学生思考权利的开始。没有多媒体,学生原本可以对文字有着更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以,我们没有一味地追求多媒体的热闹。比如,教师可提一个问题:“老天鹅破冰是最令人感动的,为什么呢?”让学生当一回老天鹅,把双手当做翅膀,高高地举起,把课桌当冰面,双手重重地拍打,再让学生读书,说感受,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就会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