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道二十讲(三):中国的文字与文字书写艺术之道

2009-10-14程方平

中国教师 2009年15期
关键词:造字书写书法

程方平

如果说中国书法是独特的艺术,那么书道则是基于其上的独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遗产之一,也是在诸多遗产中最具活力和创新价值的实用工具之一。由于书道是基于文字承载精神文化的,所以在谈论书道之前,应该简要地回顾中国文字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据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文字在追求实用、美观的同时,还注意了文字的内在意蕴,书写的简约、便捷,以及为读者、观者带来的综合与深层的感受,能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文字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

对于研究书道者,掌握文字的知识、源流和相关的历史文化是必要的基础修养。清儒钱泳在《书学》中就强调说:“讲篆隶者,当先考钟鼎文,为书法之源流也。”在这方面,当代不少书家均有欠缺,这不仅限制了书写者本人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相关研究和实践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提倡中国书道的大前提下,中国文字发展及字形演变知识应当得到推广。(附中国文字发展及字形演变表)

中国的文字与文字艺术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源流和特色,取决于中国文字的丰富历史和多方面的特点。与世界上许多文字一样,中国文字的源头也是以直接的图象描绘开始的,即所谓的“书画同源”。随着人类思维水平的提高和抽象能力的发展,这些图象被简化了,留下了越来越具有象征意义的枝干,较之传统文字更为抽象了,但其本质特性依然存在。到了相对比较定型的金文和篆书时代,中文的造字规律基本上可以用“六书”来概括,即“象形”(画出形象)、“指事”(在一长横之上写一短横表示“上”)、“会意”(比类合宜,如“武”是“止戈”、“信”即“人言”)、“形声”(左、上分类,右、下定声)、“假借”(依声托事,如“令”“长”,用其引申义而不再单独造字)和“转注”(同义相受,如“考”“老”,形虽异而音义均相近,可以互为解释)。前四书属于“造字”;后两书则属于“借字”。而在隶书广泛适用以后的时代,造字基本上是以“形声”为主,以其他造字方法为辅,当然还有约定俗成、删繁就简等相通融。直到今天,凡是见到木字边的即是木本植物,草字头的即是草本植物,三点水的即是液体,石字边的多为固体,气字头的主要是气体,两点水的即表示寒冷,金字边的必定是金属或类似金属一样的物质,提土边的主要与土壤和土木工程有关,如此等等,令人一望可知。中国的文字在日后造字方面即便有变化,相应的趣味也寓于其中。了解中国字的演变的人,在一篇作品中写同样的字,但运用多种写法,也可以使作品有更多的观赏性和文化品味。这既是文字游戏,也是书写者显示学术功底的技巧。

和西方拉丁化的拼音文字不同,中国的文字发展到今天,依然可以通过字形直接感受到图画的影子,直接体会到类似写意国画的意境。尽管西方拼音文字也有诸多装饰性的艺术创造,但能保持传统绘画痕迹的还是中国文字,这是中国文字具有无限艺术创新及文化承载空间的重要原因。日本、朝鲜、韩国等一些国家至今在本国文字中保留着相当多的中文或类似中文的文字,依然将汉字书写和尊崇书道作为重要的文化传统,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认可中国文字本身的价值是拼音文字无法替代的。

当然,中国文字也在不断地探索着简化和易学的规律,从文字演变的历史来看,对文字简化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这是与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和普及紧密相关的。而在这一进程中,书写速度效率的提高与人们对书写艺术的追求是相辅相成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篆书、隶书和楷书的草写都成为日后文字简化的直接参考依据。

中国文字书写的发展演化并不是依次而变的,而是此起彼伏的。如隶书出现于战国,魏碑、楷书、行书、草书几乎都出现在汉末魏晋之时,而不是前后形式的一脉相承。当然,书法的发展必然以文字的延续为基础,一旦脱离了其实用性,其生命力即会迅速消弱或最终消失。如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契丹字、女真字、西夏文字等之所以成为死文字,就是因为脱离了传统和当时的现实,不能持续使用,其相应的书法也就很快成为遗迹了。

陈寅恪曾说过,每一个(中国)文字都是一部文化历史。这句话很有深意,也启示我们在创作时要有对传统和文字本身的敬畏之心和严肃的探索态度。对于书道爱好者和从业者而言,文字学、文字史的修养十分重要。近年来一些“名人”“大家”的书法、篆刻作品屡次出现文字错误(这里不包括“现代书法”中混用各种书体的尝试和探索,而是主要是指随意的“造字”和错字,也包括将古代因避讳所写的缺笔字随意运用等),不仅大煞风景,也会贻误后人,大大降低了书道的综合价值,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最基础的错误。由此可见,文字功底是书道的“第一功底”,如在这方面出了问题,艺术和传播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传承或弘扬书道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价值不只在提高学生和民众的书写能力、文字的识别运用能力和对传统书道作品的鉴赏能力(在计算机时代不必完全照搬传统的做法);其重要性和其价值主要应是通过书道为国人保留一种典型的、基本的、综合的感受本土传统的有效途径,而不是将多数人培养成书道专家。文字不死,其承载的书道及其由此生发的对传统的便捷感悟,可使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一脉相承。如果国民心中都能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的自信力和创造力将是其他国家和民族难以比拟的。

书道中的文字书写艺术之道,既是文化传承之道,又是艺术表现之道,更是精神滋养之道。其中的追求、标准、讲究很多,需要通过整理和挖掘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字和书体的变迁,为书道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的拓展提供了多元和无限的空间,也使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非常的丰富、深邃和充满神秘之感,使每一位想要对其进行探究的人在内心充满向往和激情。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瑞芳)

猜你喜欢

造字书写书法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隋文帝造字
诗书画苑
咱们最初是啥样
咱们最初是啥样
书写春天的“草”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