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坦桑尼亚女子想嫁当地华人

2009-10-14

环球时报 2009-10-14
关键词:坦桑尼亚泰晤士报环球时报

中国男人勤劳能干 成功婚姻尚不多见

本报驻坦桑尼亚特约记者 赵 磊 本报特约记者 陶短房 ●崔向升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进入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其中有意在当地长期生活的中国男人遇到了一个问题——能不能娶当地女子做妻子?英国《泰晤士报》13日报道称,在很多坦桑尼亚女性的眼中,中国男人勤奋可靠,是理想的丈夫人选,很多未婚女子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嫁给中国人。报道同时指责说,中国男人娶当地妻子通常“带有很深的功利色彩,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但是《环球时报》记者在当地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坦桑尼亚,中国人一般都会受到热心对待,但是在婚嫁市场上,富裕的西方男性比中国男人更受欢迎。而对中国男人娶不娶非洲女子,西方媒体却总能找到理由进行批评。

坦桑尼亚女子争嫁中国人?

英国《泰晤士报》13日报道称,身材高挑的坦桑尼亚女子扎娜就是立志找个中国丈夫群体中的一位,她现年28岁,正打算借中国人涌向非洲的“东风”,为自己物色一个中国老公。扎娜在接受《泰晤士报》记者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说:“我原来也曾想找一个西方老公,但是这年头他们太稀缺了,何况我现在也不像以前那么年轻了。而中国人则不挑剔。有人说中国人是种族主义者,但他们喜欢本地女子。”

扎娜坦承,对她来说,找中国老公无异于奋力“高攀”,因为竞争太激烈了。“中国男性工作勤奋,早早赶去工作,很晚才去酒吧,他们可不像坦桑尼亚男人那样懒惰。但问题是,这里的女孩太多太多了。而我又不是他们喜欢的类型,我太高而且太瘦,他们喜欢的是个头矮些、皮肤白皙、丰满的女性。”她还放低声音对记者说,其中有些女孩为了讨得未来心上人的欢喜,在忙着四处购买一种皮肤美白药膏。她透露说,“她们在刚果(金)购买这种药膏。我们称这些女子为‘迈克尔·杰克逊(意思指她们像黑人歌星迈克尔·杰克逊一样美白自己的肌肤——编者注)”。

报道称,自从1986年坦桑尼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入该国。在坦桑尼亚首都及商业中心达累斯萨拉姆,四处流传着这样的讯息:蜂拥而至的中国男性现在都愿意娶当地女子为妻。而在现实中,这样的婚姻却屈指可数。

中国人娶本地妻为钱财?

《环球时报》记者在坦桑尼亚生活多年,在坦桑尼亚乃至整个非洲,经常在街上看到白人与非洲女人组建家庭,其乐融融,但鲜有黄种人和黑人组建家庭的。在普通老百姓的印象中,中国人是非洲人的朋友,对中国人也很友好。走在路上,不管是中国人、日本人还是韩国人,他们都喊:China!Nihao! 可能连他们也没想到,如今的中国人也像欧美人一样,在非洲开办企业、承建项目、进行贸易,影响力越来越大。仅在达累斯萨拉姆市,目前就有上万中国人从事贸易、基建、餐饮、汽修、旅游等行业。经济富足是吸引很多坦桑女孩希望嫁给中国人的重要原因。毕竟在这个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还是很多人的梦想。

至于中国男人娶当地女子的原因,《泰晤士报》援引对坦中关系不满人士的批评说,中国人娶当地女子为妻,是为了规避有关该国对外国人获得居住许可、获得土地和开公司的限制。与坦桑尼亚人结婚的人可以轻易获得坦桑尼亚国籍,因而可以不受相关条款的限制。在坦桑尼亚工业联合会供职的侯赛因·卡莫特说:“我不认为中国人的到来对我们有利,因为这是单向的,中国人想出售会获得补贴的自己的产品。照这样下去,十年之后,我们的地方工业就会不复存在。”报道甚至还称,中国人对待他们的当地妻子就像“骡马”一样:先让其往外运输象牙,回来带来毒品。不久前,当地海关部门就逮捕了一名走私象牙的本地女子,她的丈夫是名中国男子。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走私贸易是非洲很多国家的弊端,不能否认个别中国人也从事了非法活动,但是将此同娶当地妻子的中国男人画等号,难免牵强附会。说中国男人娶当地妻子都出于功利心更是偏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非洲女子在性格上和中国传统相似,大多数非洲女孩内敛、含蓄,她们的异国情调吸引了不少中国男人。

娶不娶都有人骂

耐人寻味的是,同样是欧洲媒体,却曾指责中国男人不肯迎娶黑人女人。BBC电视台和法国《青年非洲》杂志,曾分别在2008年3月和2006年10月援引赞比亚和加蓬黑人的话,批评中国商人“不愿在当地通婚”,这是“种族歧视的行为”,似乎不论娶不娶黑人妻子,在非洲的中国人都免不了挨板子。

喀麦隆《雅温得博爱晨报》和塞内加尔《达喀尔太阳报》为都曾谈及中国商人在当地的婚姻状况。《雅温得博爱晨报》今年4月份的一篇文章称,中国人和黎巴嫩人、印度人不同的是,他们自己很少带家属,也不愿在当地通婚,这让当地社会产生一种隔膜感,觉得这些中国人“在非洲待不长”、“就是来挣钱的”,影响彼此间感情的融洽;《达喀尔太阳报》去年3月的一篇文章则更坦率指出,中国人“也许是最不愿在黑非洲娶妻生子的外国人”。

根据《环球时报》记者的观察,非洲媒体所言“中国男人不愿在非洲通婚”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原因是复杂的。上世纪末以前,大多数在非洲经营的中国人都是国营公司背景,赴任者大多是已婚男性,不允许携带家眷,外事纪律严格限制与当地异性交往,一旦“出轨”,后果严重。2000年前后,外贸格局剧变,在非中国人中出现更多“民间人”,但“光棍经营”的面貌并无显著改善,《环球时报》记者2003年、2004年分别在中国公司集中的贝宁科托努、多哥洛美任职,当地近200家中国公司,携眷者比例低到几可忽略不计,且男女比例很不正常(通常为8:1左右)。▲

猜你喜欢

坦桑尼亚泰晤士报环球时报
一个小奖品
两中国人因走私象牙被坦桑尼亚判刑35年
卡洛斯你好!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
英国《泰晤士报(高教增刊)》公布最有影响力工程机构全球排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