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工程外墙渗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009-10-14吴晓春李占元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7期
关键词:建筑工程

张 铮 吴晓春 李占元

摘要:建筑外墙渗漏是住宅工程的通病,文章对它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使其得以有效防治。

关键词:建筑外墙渗漏;建筑工程;房屋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6-0117-01

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社会上对房屋质量的投诉亦有所增加,外墙渗漏占了一定比例,但它给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使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笔者根据几年来从事房屋质量维修工作的经验,谈谈自己这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体会。

一、墙渗漏原因的分析

1.目前的框架结构住宅工程中填充墙,基本上为非承重的灰砂砖或小型砌块。灰砂砖和小型砌块在运输与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破损,缺棱掉角等缺陷。

2. 工人在砌体施工中未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砌筑砂浆不饱满,特别是竖缝砂浆。此外,砂浆的强度不达标或干砖上墙,使砂浆中的水分被砖吸收,从而造成砂浆强度偏低,导致砖和砂浆分离,砌体整体刚度下降,产生墙体裂缝。

3.温差引致混凝土结构梁柱与填充墙结合处产生开裂。

4.外墙抹灰层一次性打底太厚或为保证全高垂直度而使局部打底偏厚,又未采取适当加强措施而产生裂缝;墙体层表面太光滑,结合不良;外墙大面积打底而基层未设分格线,产生不规则收缩裂缝。

5.饰面砖铺贴空鼓或铺贴砂浆不饱满,面砖与砂浆间空隙部分易形成贮水容器;面砖勾缝不密实或勾缝龟裂,密缝勾缝遗漏都是使雨水从表面渗入,造成积水,从而引起渗漏。

6.窗台、遮阳板和雨篷等水平构件的表层施工中未找坡度,甚至倒坡,造成倒返水或积水,也容易造成外墙面渗水。

二、外墙渗漏防治措施

1. 外墙砌筑所使用的砖块,朝外面应选择棱角齐全的,且在砌筑过程中不得打砖,当墙的长度与砖模数不符时,不足模数部分由实心砖或素砼调整。外墙砌体砌筑完毕应尽量避免凿打,如有预埋暗管,砌筑砌体时可事先于安装管道位置两侧留通缝,缝间竖向每隔600mm留拉结钢筋,拉结筋伸入墙内各250mm,砌后浇C20细石混凝土;同时对诸如脚手架眼、缆绳孔等造成的墙体缺陷要先修补完成后方可打底粉刷,不留隐患。

2.施工技术人员要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同时加强抽查。严禁干砖上墙,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保证砂浆饱满度,水平缝要满铺砂浆,用勾抹子仔细补喂灰浆勾填的方法来保证外侧竖缝质量。斜顶砌之上下灰缝,应于抹灰前3天于外墙操作架上再检查一次,遇有未勾又沉裂的应补勾填实,沉裂缝应踢出宽度不小于10mm的大缝,以保证重勾填实。

3.温差造成的裂缝,首先应把龟裂的打底层凿去,加上钢丝网片,再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分层抹实,并且注意养护,而后再进行面层施工,就可有效防止裂缝的产生,达到减少墙体渗漏的目的。顶层窗下八字裂缝、窗下竖向裂缝等现象出现可采用在顶层窗台加通长配筋砼封顶窗盘的方法,增强刚度,消除裂缝。

4.对于基层产生裂缝,首先要保证外墙打底不得太厚,对局部太厚处要采用钢丝网来加强,其次外墙打底应分次、分层,打底在终凝前要防止暴晒或雨淋,加强养护。做好分格线,特别在装饰面层为无分格线的面砖、马赛克等外墙上打底也应在适当位置留置分格线,用油膏填缝后,方可上面层。第三对于混凝土柱、梁等较光滑的结构层,用聚合物砂浆“毛化”处理,涂在光滑的面层上,湿养护7d,使之“毛化”以增强粘结力,而后再全面打底,可避免空鼓、结合不良等缺陷。

5.对于外墙铺贴面砖的建筑物,外墙施工前必须事先进行技术交底。在铺贴过程中一定要有挤浆工艺,且在勾缝前要全面检查空鼓情况,勾缝要保证密实度,勾缝完毕后要注意湿润养护,密缝擦缝不得遗漏,勾缝深度建议要严格控制,凹入度不宜太大,最好勾成圆弧形平缝。质量管理方面要建立多级复查控制制度,以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

6. 窗台、遮阳板、雨篷等水平构件应按要求进行找坡且找坡方向要正确,与墙面接触部分应处理成泛水圆弧角,防止倒泛水或积水。

7. 两种新材料可用来防止外墙渗漏:(1)在外墙抹灰的水泥砂浆中加入杜拉纤维;(2)采用防水防渗漏彩色填缝料进行外墙砖的填缝。与没有加杜拉纤维的抹灰水泥沙浆相比,其抗裂性能提高80%以上,抗渗性能提高60%以上。水泥砂浆的拌制,采用原有的搅拌设备及工艺,配合比不变,搅拌时间不少于3min并以目测不见成束纤维为准,杜拉纤维的掺量考虑包装(1kg/包)及砂浆机容量(200L),取0.714kg/m3,每包分成7小包,每槽1小包。抹灰水泥砂浆的施工,按常规方法施工。抹灰前在梁底、墙柱交界处加挂300mm宽密目钢丝网,待抹上的水泥砂浆表面干水后,用木抹子加纯水泥浆磨面1遍,水泥砂浆凝固后,淋水养护1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渗漏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产生渗漏。渗漏是质量通病,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只要严格切实按规范、规定执行,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同时积极学习、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就能有效地控制渗漏问题。

作者简介:张铮,男,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吴晓春,男,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李占元,男,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猜你喜欢

建筑工程
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