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教育体系中IT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09-10-14郑梦泽耿双赵艳菲
郑梦泽 耿 双 赵艳菲
摘要:在服务型教育体系中建立IT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状况,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条件,正确定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培养区域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服务型;高等职业教育;IT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6-0055-02
开展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课题研究,是构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深化理论层面上的研究,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作者在研究中将IT高职人才培养作为研究对象,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一、围绕职业岗位技能构建服务型IT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首先是要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状况,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条件,正确定位,以培养区域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据调查,宁波及长三角地区软件行业急需下列人才:既懂网络应用,又懂数据库及程序开发的技术人员;既懂软件编程语言知识,又懂单片机,嵌入式技术人员;既懂低层语言,又懂开发平台应用的技术人员。由于软件技术行业的蓬勃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制定适合本地区的IT人才培养方案将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培养方案主要要能解决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跟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解决学生从“大学”到“企业”中间所缺的且所必需的岗前培训这一环节,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同时适应本地区软件行业快速发展和对IT类紧缺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形势。为此根据本地区软件产业的发展情况学院与微软公司、美国甲骨文等多家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共同制订了软件外包、嵌入式软件设计等八个IT特色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在制定各专业方向培养方案时打破一切常规模式,采用了逆向制定法进行设计:即课程设置以核心职业技能课程为纲,优化课程体系;以核心职业技能课程为纲就是体现以就业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具体做法是先进行专业分析,每个专业都应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职业能力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然后分析需要支撑这些职业核心技能所必须的基础技能,即职业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图1为软件外包(.Net Web开发)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学习路径图。
二、以职业岗位技能为目标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体系
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实施实践性教学改革。需从实训的做法、实训的类型和实训的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实施以实践为先导的项目驱动法,核心职业技术课程一般均采用项目驱动法,项目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以职业活动进程为线索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专门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直接体验的形式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老师边讲学生边做。
将实训类型分为单元实训、课程实训、项目实训、毕业技能综合实训,构成实训体系。实训是全程的,改变理论在先,实践在后的传统模式,加上实习两年不断线,给学生营造非常实际的实训环境。
项目实训和毕业技能综合实训是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主,这个环节是训练动手能力的关键时段,约一个学期时间。实训体系内的各个环节之间形成有机链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使学生技能呈螺旋式上升。
实训项目的提出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因此毕业技能综合实训体现了“能”字,要求项目能体现该专业方向的所有核心技能;考核不再以毕业答辩和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更重视过程化的考核,考核标准以考核学生的各项技能为出发点,采用量化的评价标准,针对完成的质量及所应用的知识和技能情况给出详细的评分标准。
三、建立合作平台,开辟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办学新途径
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做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要主动跳出学校,与行业、企业结合,探索面向市场、满足需要的IT人才培养途径。校企结合,产学合作培养IT人才是开创新的模式与满足市场需求的有效途径。
软件学院与微软公司、美国甲骨文公司等多家著名软件企业进行合作,开展IT类专业的课程改革,进行从观念、模式、课程体系等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和实践。融合软件企业的最新教育理念,将国际认证培训融入IT专业的课程体系,重新设置出一套适合中国IT技术教育发展的、可以培育出应用型IT人才的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软件企业还通过提供给学生IT雇主所期望的技能知识来增强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与市信息产业局、市软件行业协会、市软件测评中心等政府、行业机构紧密合作创建市IT应用型人才实训基地、市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市信息技术实训基地和市IT人才驿站,为培养应用型IT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合作办学和实训基地的建立,与国际著名IT企业、地方IT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平台,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教材编写、学生实习等方面密切合作,开辟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新途径,真正实现学校、政府、企业零距离合作;学生、企业零距离对接。
四、建立岗前实训基地,为地方培养高层次IT应用人才
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关键还在于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平台——对外人才岗前实训基地。教育要走出学历教育的小圈子,加快构建全民化教育体系,为各类人员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宽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知识学习服务。要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就要将发展自身和服务经济社会结合起来,跳出学校发展学校,跳出教育发展教育。
为此学院建立“对外人才岗前实训基地”,主动探索与解决应届本科毕业生职业技能较弱、职业素养欠缺这一问题。在市软件行业协会的协助下,对IT重点本科应届毕业生实施岗前培训,学生进入基地后,在不延长大学学制的前提下,将“岗前培训”提前到大学“毕业设计”学期由“实训基地”来完成。岗前培训的内容围绕学生即将进入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实训项目采用即将进入岗位后所要接触或要完成的真实项目进行。指导教师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训时段分为三段:即技能训练、项目训练与下企业实习。运行方式是导师指导、边讲边练、团队协助、公司项目式管理。训练内容既有职业能力训练又有职业素养教育。实训项目、培训计划、考核成绩和所应取得的“毕业设计”学分,生源所在的校方均予认可(解决了学分互认的问题)。
学生由实训基地全部安排到本地区各大IT企业就业,这就解决了吸引省外优秀高层次IT类人才落户宁波的问题。因此“实训基地”这一学校与政府机构、企业合作的运行模式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不仅有利于政府、有利于企业,而且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训基地”这一有利于多方的模式今后将继续做大做强,为地方IT行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山红红.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模式与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2]陈万强,周岩.推进校企文化融通,促进校企深层次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3]吕红,朱德全.试论从职业能力标准到人才培养标准的转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升内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该文系“宁波市高教研究立项课题——服务型教育体系中IT特色人才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YE08111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郑梦泽(1976-),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大红鹰学院软件学院教务处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专家系统与知识工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创新人才与特色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