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诵读与赏
2009-10-14郑军
郑 军
诗歌是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源远流长,瑰丽多彩。其优秀作品生动描摹天地万物,人生百态,高度浓缩历史画卷,时代精神,古今中外皆然。优秀的诗歌能够开启心智,涤荡灵魂,尤其对青少年教益无穷。其知识、审美、德育融于一炉的包容性确立了它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诵读诗歌的技巧
面对优秀的诗歌作品,怎么读?这是学生最先需要获得的技能。诵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通过诵读,把无声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声音符号,替作者传递心声,也为自己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架起一座桥梁。在课时不多的情况下,教师应首先着力于传授诵读技巧,指导学生在有限的阅读训练中,读出样子,读出诗味,为下面读懂诗意,进而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启迪打下基础。
(一)确定基调
基调是诗歌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感情或情绪,或高亢,或低沉,或欣喜,或悲伤。基调的确定,主要以诗歌的主题以及思想内容为依据,学生可从诗歌的背景介绍、自读提示或注释中获得。比如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提示中明确指出“……喷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再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背景分析中有这样一段话:此时的诗人因弃官为民穷困潦倒而由上层社会融人百姓之中,他不仅有对苦难生活的切身体会,更有对广大人民疾苦生活的理解和挂念。由此,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郁结之情奠定了全诗沉郁悲愤的感情基调。
基调确定以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用声音表现诗歌的基调,如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以《再别康桥》为例,其基调是深沉而略带忧伤的,所以诵读时总体语速要慢,声调不能太高,语气总体较轻。读《沁园春·长沙》则应根据其高昂奋进的基调将声调提高,多处需要重读,又根据其深沉的感情,采用缓慢的语速。当然,有的诗歌基调会随着诗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诵读时又需灵活掌握。
(二)注意停顿
掌握好停顿,既可以读出诗歌的节奏感,体现诗歌的音乐美(这是诗味的重要方面)。又可以给诵读者以思考回味的时间,便于理解和接受。停顿分为语法停顿和心理停顿。语法停顿是根据诗句的标点符号来处理的,一般顿号、逗号停顿较短,分号较长,句号、问号、感叹号停顿最长,而冒号、省略号、破折号则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而定。较难掌握的是心理停顿,心理停顿是根据诗句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维线索来处理的,所以不能一目了然。《再别康桥》中“寻梦?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节与“但我不能放歌……”一节之间的停顿就要比通常节与节之间的停顿长一些。原因在于这里不仅有语法停顿,更因作者从“彩虹似的梦”中清醒过来的寂寥以及从“星辉斑斓”的最高潮坠落到沉默的现实中的幽怨,作者需要时间去接受事实,适应情感的落差,读者也应读出这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理停顿。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一个概念:诵读中的停顿绝不是思维的停顿和情绪的间断,反而是上下诗文之间思想感情的酝酿或延续。因此语法停顿也好,心理停顿也好,都需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之上。另外古诗诵读的停顿还有特别之处,如一般五言两顿(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四言一顿(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楚辞作品中“兮”字的停顿(身既死兮神以灵,于魂魄兮为鬼雄)。停顿掌握好方能读出诗歌特有的味道,也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歌的兴趣。
(三)分辨重音
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读诗也要一波三折。根据诗的内容,诵读时对诗句中的某些词语必须重读。先不谈轻重之分对表达诗歌感情的重要,首先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还以“氓之蚩蚩”为例,若读出“强-弱-弱-弱”的节拍来,就会很动听,这种重音的朗读规律是容易掌握的。还有一类词语的重读是由诗人情感的脉搏决定的,比如陶渊明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为了表达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以及对涉足官场的悔恨,必须重读“误落”与“三十”两个词。这种语义的重读需要一番训练,尤其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二、赏析诗歌的技巧
读诗是为了赏诗。很多教师生怕学生读不懂,干脆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或收集来的赏析资料和盘托出。学生被动接受,全无独立思考的时间。对诗歌的赏析是一种再创造,如果教师讲得太透彻,反而会占满学生思想的空间。从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授之与渔”,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举一反三。所以教师不必把时间花在讲透诗歌上,而应讲清赏析的要领,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由于诗歌有着高度的概括性,一首诗省略了的信息是大量的,如果就诗的字面理解,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甚至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只有准确地掌握诗歌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独特的经历。以《死水》为例,单看表面,作者描写了一个臭水沟,可为什么要写臭水沟呢?只有当学生了解了有关背景材料,他们才可能明白这臭水沟象征着腐朽的执政府以及干疮百孔死气沉沉的社会现状,作者是怀着无比的痛心和厌恶之情创作这首诗的,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作者以丑为美的写法了。所以要指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解读诗歌,这是读懂较难诗歌的先决条件。
(二)抓住关健字
这里所说的关健字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起到纲领作用的。比如《沁园春·长沙》中的“立、看、帐、问”,这四个动词串起了上阕内容。尤其一个“看”字,引领了七旬,抓住这几个关键字,一个面对滔滔江水,浓浓秋色,凝神深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顿现脑海;同时,很容易把握诗文的内在联系,易于背诵。另一种是文彩飞杨,收到奇效的关健字,如“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讨论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学生就会注意到诗歌炼字的妙处。久而久之,他们就能自觉赏析这样的关健字了。
(三)抓住主要意象
有人说: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这里的形象指的就是诗歌中的意象,诗人通过各种意象和意象群创设一种意境,让读者置身其中,与诗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意象既包含诗歌描摹的外物之形态(象),又包含了作者投射于物象之中的情感意志(意)。这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其中又遵循着以“意”统“象”的原则。“诗歌是主观的艺术。”这句话很有道理。一片落叶在平常人眼中也许没有任何意义,但诗人看到之后,或有回归之欣慰,或有飘零之忧伤。原因就在于诗人用主观情绪来解读眼中物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歌的世界中,一切物象都深深打上了诗人主观意志的烙印。当然,意象的选择并非随意而为,诗人会选择那些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总与诗人的情感有着内在的契合点。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当学生面对“老水车、矿灯、失修了的路基、搁浅的船”这些意象时,就会因为陌生而不能了解诗人的情感。学生会想,诗人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为什么不写灿烂的古代文明,丰收的麦田,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却要去写一些破旧的、沉重的事物呢?这时,教师应趁势指导学生解读这些意象的方法。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十年浩劫,生产停滞,文明倒退,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似乎就要毁于一旦,人民对于祖国富强的憧憬似乎已成幻影。舒婷作为一个有个性、会思考的年轻诗人,对此作了痛苦的反思。她用矿灯来表现中国无数次在黑暗中爬行摸索的艰难,用老水车的破旧来表现中国沉重的前进步伐,用路基、船只的废弃来表现祖国停滞不前的现状。通过这样的分析指导,学生才能明白原来对祖国落后贫瘠的焦虑痛苦也是对祖国的爱,而且更深沉;学生也能悟出要想准确地解读诗歌意象,一要抓住创作背景,二要找准意象的特征。
(四)抓住诗歌的写作特点
诗歌的写作技巧包括创作风格(如朴素的、华美的),布局谋篇(如重章复唱,首尾呼应),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写作技巧,提出诸如“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问题,会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的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也能对他们的写作有所帮助。例如《硕鼠》一诗,通篇打比方,这就是“赋、比、兴”中的“比”。让学生讨论这样的“比”有什么好处,学生们都知道:把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奴隶主写成大老鼠,形象生动,更具讽刺意昧。其实。这种分析只是个手段,学生们更大的收获是通过了解人们对老鼠的态度进而领会诗中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憎恶之情;或者让学生们分析这首诗中重章复唱的手法,也可达到同样目的。
综上所述,诗歌教学应注重诵读和赏析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愿意读、会读、读懂。但愿通过教师的导读,学生们在潜心涵咏之时能够心随声动,情伴意游,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