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阅读 打造有效课堂

2009-10-14陶月梅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8期
关键词:诸葛亮荷花孔隙

陶月梅

一篇课文,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从故事情节到知识内核,要学习、要讲解的方面确实很多。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偏重知识灌输,追求面面俱到,而且其学习方式又未能从以“接受学习”为主流,转移到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流上来。学习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就很难落到实处。所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阅读方式应当提倡在深读探究阶段,只围绕一两个能覆盖全文的话题,突出重点,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地研究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见,确立高质的阅读话题(也称“主问题”或“探究专题)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益的关键。本人以为,高效的“阅读话题”的提炼要体现以下“五性”。

阅读话题的集中性

阅读话题的确定要为有效地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因此,话题的设置首先要从教材的重点入手。因为重点部分是课文的主旨所在,往往较多地聚焦了课文内容的难点和学生理解的疑点。

如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可在两个课时中分别突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展开探究学习。

第一课时中,抓住提纲挈领的板书“大猫古怪”“小猫淘气”两个词语让学生研究。其一以此来思考分段;其二以此来研究归纳段落大意;其三以此来归纳主要内容,从而达到了反复诵读、初知大意的目标。

第二课时中,可设计的阅读话题是:“老舍爷爷笔下的猫是那么古怪、可爱,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句子?为什么?”在这个话题的指导下,学生“划”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最能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句子,“圈”出这一句话中最能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的词语。这样,我用了一个高度集中的阅读话题,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摆脱了以繁琐提问、作情节分析的授予模式的束缚,进入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可以只挑自己最有感悟的地方交流,从而产生一种充分展示自己的自信、自得的心态,真正发挥其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阅读话题的适切性

要达到“适切性”这一目标,本人以为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设题,有的放矢,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同时,我们在设置阅读话题时要力求做到“吃透两头”。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目标、要求的载体,是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学过程展开的基础所在。因此,吃透教材是保证话题探究得以有效展开的重点;同时,我们还不能忘记了“吃透”学生。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所以,只有找准适当的切入点,才能使教学目标的实施从一开始就与学生的实际相吻合,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迸发智慧火花,这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以后品尝到“变化”带来的喜悦。

如一位老师上《乌鸦喝水》一课时,抓住文眼“水”作为深读课文的切入点,提出“课文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请你找出文中相关的词语和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有什么体会,请与同学们交流”。这样,学生从乌鸦“到处找水”“发现有水”“水不多”“喝不着水”和“水渐渐升高”“喝着水”时候的样子,通过读课文、想象、品词、学句,学自己想学的,读自己会读的,说自己要说的,就在探“水”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如此,熔朗读、想象、理解、落实知识点于一炉,显得自然贴切。

阅读话题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创造的课堂,阅读,是读者对读物的再创造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超越,提倡“书读活,读活书,活读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体精神,这正是语文学科主体性教学视界中一个耀眼的亮点。所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既重视文本,又提倡对文本的超越。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话题,广开学路,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第一,提倡鉴赏性。教师对作品的“释意”不应成为学生“释意”的规定与规范,作为阅读个性,彼此的感受不会是一律的。我们应引导学生去“悟”,去多元化地鉴赏。只要是悟之有理、言之有据的见解,我们都要珍视与尊重,鼓励每一个学生喜欢怎样欣赏就怎样欣赏。第二,提倡批判性。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对教师、教材挑剔。这也是一种个性阅读的展现,更是学生主体精神的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给他们各抒己见的时空。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他们最想解决的,也是他们最爱研究的。

如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第8册)这篇课文,一位学生质疑“能通过一条小船的洞怎么能说是‘孔隙呢?说‘孔隙好像不大正确”。教师便把这位学生的质疑引申成为深读课文的话题:“请大家仔细读读这‘孔隙前后部分的课文,说说‘孔隙到底准不准确?”

——我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不觉得拥挤”等描写中,体会到外洞是非常大的。而通向内洞的那个口子,确实小得像个“孔隙”了。

——课文中还有“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说明内洞更大了,那个通道就显得更小了,真只是个“孔隙”。

——其实过“孔隙”那条船是很小的,课文中说“上船后只容两个人仰卧”,所以“孔隙”真的很小。

于是老师对这一话题的讨论作了小结:“大家学得很好,说得很对。说它是个‘孔隙是跟外洞的大和内洞的更大比较着说的;特别是作者写人过‘孔隙时那种危险的感觉,更突出了那可真是个‘孔隙了。读书就得这样整体地理解。”

阅读话题的巧妙性

阅读话题的巧妙设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深化阅读探究,为整个阅读话题的对话过程起到不断强化的作用。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草船借箭》一课有这么一个专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有多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有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这唯一的一“笑”有些什么含义?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面对这样有趣的专题,孩子们通过研读,纷纷发表高见。下面是师生对这一专题的探索、感悟过程。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为人忠诚,这是一处赞赏的、友好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老师在学生潜心探索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抓住了诸葛亮神秘的一“笑”这一关键点,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到了隐藏在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大大深化了探索的成果,达成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阅读话题的实践性

重视实践运用既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也是探究性阅读的一个重要特征。换一个角度看,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乃至自身的生活经历、认识经验的综合应用。

一位老师在教学《荷花》(人教版第六册)一课时,先让大家读读具体写荷花形状的句子,并让同学们归纳课文中描写荷花有哪几种样子(“花骨朵”“饱胀得马上破裂似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蓬蓬”……)然后让大家用一只手来表演各种不同形状的荷花。

准备充分之后,表演开始了:

一位学生把右手举起,五指撮合,伸出了小指和食指,说:“这是才展开两片花瓣的荷花(小指和食指),其余的还没展开呢!”

一位学生只是把右手举起,五指撮合,说:“我表演的是荷花的花骨朵。”

又一位学生别出心栽,已经在掌心用彩色笔画了嫩黄色的小蓬蓬,上来后,把右手举起,五指张开,说:“我的这朵荷花全开了,中间还有一个嫩黄色的小蓬蓬……”课堂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上来的一位学生也是高举右手,五指张开,可他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向下,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对着大家解释说:“我表演的是课本中那句话‘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同学们的掌声更热烈了。

对于课文中描写各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作者的语言十分准确、优美,但文字毕竟是一种抽象符号,现在老师让大家在边读、边思、边想象的基础上,用一只右手来模拟荷花的各种形状,把抽象的文字通过表演转变为形象的造型,从而达到了对语言描述更深的感悟和审美,效果自然就大不一样了。

猜你喜欢

诸葛亮荷花孔隙
二氧化碳在高岭石孔隙中吸附的分子模拟
Preparation of bimodal grain size 7075 aviation aluminum alloys and the ir corrosion properties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诸葛亮喂鸡求学
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碳酸盐岩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