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金融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2009-10-14李晶
李 晶
民间金融是游离在正规金融体系功能范围之外,在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居民之间进行的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投融资活动。它是除政府资本之外主要运用民间资本所进行的民间投资、民间借贷等民间金融活动。由于民间金融游离在正规金融监管制度之外,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非正规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平稳的增长趋势。与此同时,我国民间金融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民间自由借贷、民间集资、民间合会、私人钱庄、农村合作基金会、典当行、互助会等多种复杂的组织形式。应当承认,民间金融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整个经济和金融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与此同时,民间金融的发展也存在着经济金融风险。因此,人们对民间金融有褒有贬,非正规民间金融还成为政府严厉打击和禁止的对象。对此,经济金融界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
一、民间金融发展演变的关键因素
民间金融组织与主流金融机构存在基础上的根本差异——边际成本差异化。后者以自己特殊的分工角色,将原本由单个借款人与单个贷款人之间发生的借贷行为,最终累积成大量借款人与大量贷款人之间的借贷行为,这样就可以对产生的巨额信息费用进行集中的专业化处理,从而降低了单位资金融通的费用。显然,只要存在规模经济,也就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现代主流金融机构存在着边际贷款成本下降的趋势。民间金融则不同,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发展,就在于其本来就较低的单位资金融通成本。然而,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随着民间金融组织规模的扩大,来源于各个成员的金融资产数量急剧增加,其客户层次必然发生转移,不再是原来的金融弱势群体,这时民间金融组织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其次,成员数量的大规模增多,民间金融的信息成本、管理成本也会不断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便不足以形成民间金融相对于现代主流金融机构的成本优势了,也即民间金融的边际贷款成本先下降后上升,呈“U”型。
具体来讲,对民间金融的发展演变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其边际贷款成本。也就是说,当民间金融的边际贷款成本逐渐下降,降至最低点处时,其客户数量达到最大,此是民间金融组织的资产负债比达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利用,其信息、成本优势等达到最大发挥,民间金融效率最高。越过该点,随着客户数量的上升,其边际贷款成本逐渐上升,最终会在现代主流金融机构面前丧失成本优势。所以在最低点,民间金融组织最可能发生向民营银行等现代主流金融机构的发展演变,这一点也是民间金融和现代主流金融的分水岭或临界值。因此,大多数民间金融组织都规定有人数和地域限制,就是因为超过一定人数和地域后,其货款成本便开始急剧上升,最终使得其难堪重负,被迫采用现代主流金融机构的贷款模式和组织形式来降低成本,否则只能萎缩和倒闭。
二、民间金融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
1.日本的民间金融发展非常发达,法律也赋予其合法地位,其形式包括互助银行、地方银行、在日国外私营银行、农业保险等,其中互助银行发源于农村的“无尽”会社(相当于中国的合会),信用供给只限于中小企业和参加无尽会社的相互信用业务(互助业务)。可以说,日本是民间金融发展最完备的一个国家,从政府主导的合作金融组织,到非政府的自主合作金融组织,到合作性质的农业保险,再到民间商业银行,无所不包。这和日本发达的市场经济以及政府主导型的金融发展模式是分不开的。
2.长期以来,我国台湾地区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采取的单一低利率控制政策,迫使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地下金融”的发展。因此,台湾同样存在“金融二元性”的现象。
⑴合作金融是台湾金融的基础,而且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合作金融组织,如:信用合作社、合作金库、农会信用部等。
⑵随着银行准入的放松,民营银行快速增加。针对地下金融日趋活跃这一情况,1989年台湾修订的《银行法》中,正式允许民间设立商业银行,至1998年,相继设立新民营商业银行17家,另有“中国信托投资公司”、台北区中小企业银行及5家信用合作社改制为商业银行。
⑶在民营新银行和外商银行的影响下,公营银行转向民营化的进程速度也大大加快了。
3.美国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种类、数量繁多,广泛分布于城市和乡村。第一类为数量众多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包括地方银行和家乡银行等,有9 000多家,大约占美国银行数量的60%,这类银行规模较小,具有独立性,属于私人商业银行的性质,主要服务于当地客户。第二类是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储蓄贷款协会、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储蓄合作互助社等。其中合作银行在创建初期由国家出资,还清国家拨款后,完全归由农民组成的农业合作社所有。而对各种信用社,自愿入社者只要填一份入社表,交5美元股金,即可成为信用社的社员,享有存贷款、获利分红和选举的权利。目前,美国大约有11 500多家信用社、2 500多家储蓄贷款协会、500多家互助储蓄银行,其中为地方和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大约有3 0000多家,此类小型信贷服务机构的数量占全部信贷金融机构数量的75%,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这与美国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
三、民间金融发展前景分析
从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国外及地区的经验可以看出,民间金融的演变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从短期金融组织逐步转变成为永久性金融机构;从只存不贷转变为存贷结合;从定期运营转变为每日运营。所有这些特点代表了民间金融的发展方向——逐渐演变成正规金融机构。这其中同时也存在着民间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马歇尔冲突”问题:即民间金融之所以得以产生发展,在于其成本优势和信息优势,但随着其凭借优势扩大经营区域和参加人数的增加,金融结构中主流的现代金融对民间金融的压力越来越大,迫使民间金融逐渐从“互助性金融组织”,走向“过渡型金融组织”,最后成为“赢利性金融机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基本上已经解除了对民间资本进入的“禁区”,实行对中外投资、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一视同仁的政策措施。目前,民间金融已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尤其是国民经济急需发展的核心领域发挥作用。民间投资不仅能进入工商业、中小企业,而且也能进入航空业、房地产、金融服务业等。实践证明,那种限制民间金融发展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对于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现在讨论的重点并不是限制或不限制的问题,而在于如何发展。民间金融以它的比较优势、私人相互信息、自发激励、辅助融资、资金互助等功能和低的交易费用、灵活便捷的融资机制与众多的市场特征、充足的资金供给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007年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了“小额信贷组织试点政策论坛”会议,确定在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四省开展民间金融“只贷不存”的试点工作,试图以小额信贷组织为突破口,把民间资金引导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上,合法地开展金融活动。这一举措在经济转轨时期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它的意义在于为民间资本进入民营经济打开了通道,也克服了民间金融自身的缺点和劣势。
发挥民间金融的作用,提高它的使用效率,实现民间资本供给与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的有机衔接,就要对其融资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用制度激励民间金融的大力发展,运用市场化方法构建民间资本运行的自组织系统与“民资、民用、民管”的内生性直接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融资机制,有效搭建民间金融投入的桥梁和通道。所以,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大力扶持和发展民间金融市场是中国金融转型过程的一种必然选择。要实现以上治理方略,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支持民间金融发展,将其合法化并成为支撑地方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成立民间金融管理组织,构建民资、民用、民管的民间投融资体制,解决民间资本供给与民营经济需求的“结构错位”与市场失灵现象,搭建民间资本供求的桥梁和通道,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第三,逐步健全和完善民间金融市场体系,开展民间金融创新活动,允许发行民营企业债券与股票,成立区域性投资公司,如产业投资基金、行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提高民间投资效率;第四,建立必要的民间融资制度,限制民间违规融资,规范引导民间信贷、民间投资的发展。
(新疆(五家渠)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统计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