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想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尝试
2009-10-13刘晓飞
刘晓飞
摘要:教师在农村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应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教学实践:1.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2.教师要从课的内容中挖掘出具有创新倾向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3.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巨大的创新潜力。4.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以多种表现形式开展拓展训练。5.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6.理解、尊重和欣赏学生。
关键词:创新思想;美术语言;课堂教学;道德价值观;创新勇气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我们总希望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能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初中美术课没有升学压力,这反而解放了教师被升学束缚的手脚,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地大展拳脚,紧跟时代的步伐,大胆实践和创新教学。然而我们要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呢?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教学的实践,下面对内容总结如下:
一、基本美术语言的掌握
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是进行美术的创作与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打开艺术大门的钥匙。在实践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美术语言的认识与创新运用,让学生灵活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美术语言与技能,让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加强他们的批判、欣赏能力,并使其尝试以恰当的美术语言进行美术创作和对美术作品大胆地分析评价。在美术创作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增进其对物质世界和自然现象与美术特质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的内容的选择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个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教师要从课的内容中挖掘出具有创新倾向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我讲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图形与联想》时,抓住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的联系,挖掘出图形的形态、特征与联想到的事物之间的独特性、巧妙性作为渗透创新教学的主线索来设计课的结构。
另外,美术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地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在美术课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如《六君子图》,六株花木劲挺列直,用来借喻人品的正直;油画《拾穗者》,作者米勒虽然没有对三位拾穗者进行正面地刻画,也没有做丝毫的美化,但仍然很美,劳动光荣的美德毫无保留的体现,是对朴实的劳动者最好的讴歌。因此,教师应将德育贯彻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和创新思维
一切美术作品是创造者思想意识情感的物化,是作者精心的组织和安排,以及对形式具体表现的精心设计和构成。在教学中教师应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多思多想,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积极主动配合教师,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勇于创新,不束缚其头脑,自由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创造潜能。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这种可贵的气质或锐气需要教师发现和保护。有一次,在学习冀教版七年级下册《想象与创意》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题目:一只白盘子上面放一只白色的杯子,要同学们拓展想象空间,通过创意使得所做的画面就如同杯子和盘子之间的亲密组合一样,具有默契的必然联系。然而班里好多学生的画都很普通,有的是花与叶的组合,有的是鱼与水的组合,有的是嘴与某食物的组合等等。可是有一幅画却深深地吸引了我,白盘子上画的是残草和草根,白杯子上画的是几摊牛粪。我当时就觉得很有创意,我向学生们展示了这幅画。学生们看了有的不理解,有的傻笑,认为他在起哄。那个学生解释说:“牛吃完草走掉后就是这个样子啊!”听到他的解释,好多学生恍然大悟,点头的,称赞的都有。我在班上表扬了他的独特构思,鼓舞了其他学生挑战和创新的勇气。
四、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表现形式拓展训练
世界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也不会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学生。分层次教学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的目标,这样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水平要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制定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比如绘画中在线条的运用上,我们启发学生用线的扩展与重复、重叠与交错、粗细与轻重、深浅与疏密的不同感觉表现不同的事物,在作业中也可自行创造线的表现形式。我们还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线条语言中的一些基本因素。比如让学生观察室内,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线条与线条组合:粗犷的大结构线条、精致的局部线条、优美柔和的起伏线条等等。在各种各样的线条中,有的疏散、有的密集。还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线条是如何结合、交叉在一起的。在学生独自观察与感受的基础上,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用线条去进行表现,就可以表现出有不同特点的视觉画面,可以避免学生刻意模仿的痕迹,培养出学生的独特个性。
五、合作意识的培养
罗丹说得好:“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师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很重要,学生能进一步把自然的形象转化为内心的情绪情感体验,是创作相辅相成的过程。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在各个方面与人合作,最终建立起在道义上的有效合作。在美术课中我采取了优势互补的能力训练,如在讲授冀教版七年级下册《公益招贴画设计》一课时,在布置作业的要求里面规定:可以有几名同学合作创作,发挥每个同学的特点,分别参与创意、文字书写、图形绘制、色彩搭配的构思和创作。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又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还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六、评价的方法
我在教学中积极尝试和总结出了一套适于美术课作业的评价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他们走出了分数的误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方法是:评语法,特别是一些积极有感情色彩的评语特受学生的欢迎。尤其是美术作业原本就浸透了学生各种情感,有些想象的和抽象的作业可能画面效果不是很好,但也可能是学生构图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为某些个性的因素使然,教师必须用学生的眼光,才能理解和尊重学生。在看似幼稚杂乱的图形和线条中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该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地运用恰当的评语写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这可以起到和学生很好的交流的作用,学生也会更好地改掉错误,因为他感到了老师是关切帮助他和尊重欣赏他的。
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在这个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年代,我们需要创造,需要想象,需要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非“克隆”,更需要美术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去探索一条在农村美术课堂中最适宜学生发展创新意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