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语文教师成长的开始
2009-10-12陈泳
陈 泳
一 有趣的对应
“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育,是我心中永远的山水”,“这是一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山水”,“这是一片洋溢着感性气息的山水”,“这是一片彰显着个性色彩的山水”,“人性、感性、个性,撑起了一片青翠、氤氲、空灵、浪漫的语文新山水。她是我的精神家园,更是学生的精神家园。”王崧舟以山水喻语文,以人性、感性、个性论山水,可谓 “诗意语文”经典之论。
“我一直不变的三句,那就是‘温度、广度和深度”,“温度如果好比人的血液,广度好比人的骨肉,深度则好比人的神经。”窦桂梅以人的生命喻课堂,以温度、广度、深度论教学,这可谓“主题教学”的重要心得。
“人性、感性、个性”,“温度、广度、深度”,两位名家的心得之语归纳起来竟是如此对应,让人颇觉有趣同时也感意味深长。这两组心语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内涵呢?内涵中蕴含的好课标准、教学模式和方法我们在此姑且不论,仅就其教学思想和专业成长角度而言,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竟是如此耐人寻味。
与于永正、靳家彦等老一代名师的课堂迥然不同,以王崧舟、窦桂梅等为代表崛起的新一代名师课堂 ,则总洋溢着清新、人性的温暖和个性的彰显,显示着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新思考、新探索。“人性、感性、个性”、“温度、广度、深度”更是他们对各自课堂教学高度概括和体会。
我们从字面上去对它们做简要、表面的分析。“人性、感性、个性”指向人的生命存在,从人的理性生命存在到感性生命存在,再到个性风格形成,以人通过对词语语言的感性思维方式回到人的真实存在,课堂洋溢着对生命情感的冲动;“温度、广度、深度”虽然表面上看似为物理知识术语,但窦桂梅用它们来比喻生命一般的课堂,因为“没有温度的男人,在课堂上是立不起来的空麻袋;没有温度的女人,在课堂上就是没有人爱的旧瓷碗”,她追求着有生命温度、思想广度、精神深度的课堂,生命在于“我思故我在”。两组词语同样指向课堂生命存在,却隐含着个性色彩、思维角度不同的向度,以至他们同样以感悟为主的课型显示出不同的教学景观。
二 觉醒与追寻
王崧舟、窦桂梅又是如何开始这样的思考与探索呢?我们从他们的备课经验开始追寻。
1. 觉醒:“十多年间,我的教学忠实地执行着教参的‘规定……然而,年复一年从教参中获取,然后再想方设法将聚集到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即便对教参中观点不合理或并不适合当下学生的部分也给予盲目的遵从,时间一长,我就发现,独立思考竟然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情,思维和情感几乎机械地模仿与照搬……追求‘有思想、有情感的技术,这是寻回自我的开始。”窦桂梅如是反思、回忆自己的备课经历,当她猛然发现自己处在教参的樊篱禁锢中,她开始觉醒,开始有意识地以追求‘有思想、有情感的技术来寻回自我。
无独有偶,王崧舟在《“磨”你千遍也不厌倦——<只有一个地球>备课纪实》中提到,“从我的《只有一个地球》诞生的那一刻起,她就像一条小溪从我生命的心泉中汩汩溢出。她无法知道去路是坎坷还是平坦,明天是风雨还是响晴;是痛苦的降临,还是其乐也融融,但她的天性却是一径地向前流淌”。在这里我们不把他的《只有一个地球》狭隘地看作一课时,而看作是他意想中的课堂,他的课堂就像一条小溪一样汩汩溢出,一径向前是他的追求,不避艰难险阻。小溪的追求即是王崧舟的追求。
窦桂梅、王崧舟为何如此自觉开始追求呢?这与他们的觉醒有关。王崧舟心中小溪的溢出,窦桂梅发现身处“樊篱禁锢”中,这是他们的“觉醒”;觉醒后经过漫漫长路的追寻,才有后来的“温度、广度、深度”和“人性、感性、个性”。
2. 追寻:王崧舟在他的《“磨”你千遍也不厌倦》中用“起、承、转、合”写自己觉醒后的磨课过程,不管“起”或“承”,还是其它,每一个字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追求和反思,每一步都是重重的打磨和超越。窦桂梅在《备课:教学的觉醒》中用“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声音——由思抵达诗——深度汇谈——视界融合”五个部分来谈自己的备课经验,我们可以将它浓缩为这四个步骤:“我在——思——诗——谈、合”,对应着王崧舟的备课经验,便为如下脉络所示:
王崧舟: 起 ——承——转—— 合
窦桂梅:我在——思——诗——谈、合
名师之间从备课直到心中课堂出现,似乎都经历着相似的“磨难”和“重生”(如果我们把每一个转折看作一次磨难的话)。从觉醒之后开始追寻突破教参樊篱之法,追求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追寻路上又是多么相似,不断地正视、反思追问自己,不断地调整、磨难自己,不断地新生,才逐渐接近一个真正自我的课堂、心中的课堂。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一个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真我的过程。其实并没有什么觉醒的开始,追寻才是真正的开始。
追寻之后,王崧舟才道出真我所在——“是的,我一直在追寻语文教学中‘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境界”,窦桂梅才说——“而这,正是我长期以来苦苦追寻的教学境界”。觉醒和追寻之后的“境界”,这是多有深意的词语,笔者不必多论,且用窦老师的话作本节的小结吧:“醒来的你,也必将会带动曾经甚至如今依旧盲从的学生,挣脱‘精神的樊篱,获得运思之后的视界融合和心灵觉醒。”
三 觉醒的启示
也许我们乃至更多教师目前还走在觉醒之前的路上,也许我们也正为教参、为权威、为领导、为所谓专家学者所樊篱,也许因为早已不思考,或者是在思考一个“灌输”的教学技术,而迷失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自身认同中。迷失在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学科中,而我们所教的学生又远比生命更广泛复杂,因此我们忐忑不安,我们心里没底,只在抽象意义上、在教学术语上遥远地看着自己的课堂,害怕自身缺陷被挑出,而逐渐远离正视,远离自身,然而最可怕的是,我们对此竟浑然不觉。
窦老师历经十多年获得了许多所谓成功之后,才发觉“这样的觉醒是艰难的开始,但也是足以拨云(教参)见日(自己的思想)的开始”。觉醒并不是以多少篇论文、多少场报告作为标志,而是源自自身的认同和完整。“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帕克·帕尔默多么深刻与有哲理的警醒。自身认同才是真正自我觉醒的开始。
我们再来分析王崧舟、窦桂梅两位名师的备课心得。如果说“起”“我在”解决了课堂应是什么样的问题,“承、转”“思、诗”则解决了课堂教学为什么会是这样、怎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的问题,最后,“合”“谈、合”,视界的整合、各种力量和思考的整合,才是属于自己的真我课堂所在,是生机勃勃的自身完整协调。因此王崧舟才会“欸乃一声山水绿”,窦桂梅才会感叹“醒来的你会勇敢地提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会告别‘赵太爷家里用地就有三百亩的,他说的还会错么的可爱,甚至可笑”。
多么可贵的觉醒。杭州郭初阳老师以为“许多中学老师上课不思考”(其实,我们许多小学教师也是如此),便出了一本 《言说抵抗沉默》的课堂实录,以言说抵抗教师的不思考,抵抗教师对自身的迷失。郭老师是一扇明净的窗,窗子的透亮实在令人震撼和惭愧。我本想将他并列王崧舟、窦桂梅两位名师对比研究,因占有资料不多便不敢造次。但我们仍能从上述两位名师的成长中,更深刻体会到“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完整”。自我认同和完整是觉醒的开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开始。
如果我还要做个尖刻的比喻的话,那重重樊篱禁锢的教学现状就好像鲁迅当年笔下的铁屋,王崧舟、窦桂梅等是先期觉醒的人,郭初阳是大喊的人,我们多么期待,在这大喊中有更多人觉醒,有更多的人去寻找打开铁屋的钥匙和出路。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梅华小学)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