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TO茶馆
2009-10-10吕厚民
弹指60年——影像记录伟人时代
吕厚民
1928年9月,出生在松花江畔的黑龙江省依兰县。
1948年,被东北电影制片厂录取,从事胶片冲洗、放大和资料整理工作。
1949年,被调到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
1950年1月,他被调到了中南海,专门给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照相,开始了前后12年在领袖身边工作的人生历程。
1997年,获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杰出贡献奖。2009年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先后出版了《领袖风采》、《公仆颂》等大型画册。他担任过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现在依然活跃在中国摄影界,并担任了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名誉会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兼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
编者按:作品因为时代而不朽,摄影因为记录而珍贵,我们的人生因为能分享到更多的不曾经历过的历史而倍感充实与精彩。这里让我们窥豹一斑,一同领略摄影家吕厚民镜头里建国领袖的卓越风采。
适逢国庆60周年,我们采访了毛主席的摄影师吕厚民老先生。吕老谈起了他在主席身边从事拍摄工作的一些往事记忆。看着作品中主席的音容笑貌,我们似乎也仍能感受得到属于那个时代的国家领袖的风采与亲切。这些对于一个影像工作者来说,形象记忆应该更深刻些,那些经典的画面,那些瞬间的精彩,以及那些永恒瞬间的背后情感和故事,都通过作品留有了记忆的最深处。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叫常听到老一辈摄影人对往昔记忆的深刻感悟,而通过作品,我们似乎也能感同深受。但不知,今天的影像再过十年,再过几十年,是否也会依然让后来人唏嘘赞叹!
平民化,大众化影像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体验到了创作的激情享受到了摄影的快乐,但快乐之后,对于摄影本身,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是否还能依然让人通过一张自己拍出的照片,而引发大家对往昔人事的无限怀念?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
《数码摄影》:今年是国庆60周年,我们也想借机刊发您拍的毛主席的作品向国庆献礼。我看您的作品画册中选的国庆时拍的照片也比较多。您记忆比较深刻的一次国庆拍摄是哪一年?
吕:每一年都会有这样大的庆祝活动,这对鼓舞13亿人很有好处。从摄影作品的对比开看,60年间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作为一个现代摄影家,与十年前,六十年前已经完全不同,摄影已成为种大众爱好,用摄影来记录家庭,记录社会、记录历史,记录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
《数码摄影》:1962年拍摄的主席招手回礼这张照片,是在天安门城楼上拍的吧,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您拍到的主席招手回礼的场景多吗?
吕:下面是群众游行,见到主席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便欢呼起来,一波一波地喊口号。主席便向广场上的人们回礼,我们拍摄会有意识地选些这样的典型瞬间凝固下来。
《数码摄影》:1961年拍摄的这张毛主席在城楼上身后站着周总理,这个角度,你是把相机放在城楼外侧盲拍的?您是专门负责给主席拍照吗?或是还负责给其他领导人拍照?
吕:是的,拍摄时离主席也比较近。主席会拍摄影记者有危险,偶尔会提醒,总理对这些小事比较重视。作为记者看你发挥想拍什么画面由自己决定,也不会有哪位领导人会指派或指点怎么拍、拍多少,他们只管国家大事。
《数码摄影》:1950年国庆拍摄的这张国庆招待晚宴是在哪举行的?现场用闪光灯了?
吕:这张照片是在北京饭店拍的,文革以后有了人民大会堂,国宴便改在人民大会堂了。最初用的都是一次闪光灯,不像现在可以闪光连拍。
《数码摄影》:像国庆这样的重大活动,拍摄与平时会有什么区别?你拍照时,身边会有助手吗?会同时还有其他摄影记者吗?
吕:记者就是单枪匹马,换胶卷、打闪光灯都是自己来。能上得城楼拍摄的记者不多,只有新华社的几位。像我是在中南海工作,有活动时参与拍摄就比较自由。
《数码摄影》:您在主席身边工作时有什么感觉?
吕:即是国家领导人,人们的领袖,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数码摄影》:为毛主席拍照困难吗?在他身边拍照时会受限制吗?
吕:他从来没有说过哪些能拍,哪些不能拍,我在主席身边12年感觉很自由。我也算是与主席合影最多的人,大概有5-6次之多,每次想与主席合影时,我们提出来,主席基本都会同意。
《数码摄影》:摄影人对于像您这样的摄影履历羡慕地不得了,但正如您所说的,如今摄影已越来越平民化,大众化了。人们也便少了那种对影像的敬仰。这里也请您向我们杂志读者说说您对大家的寄语吧。
吕:这种平民化趋向,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现在连小学生都在用相机记录家庭,记录一些事件。从这点看来,全民摄影的时代快到了,中国是摄影大国,中国的摄影人比任何国家都多。他们大部分是摄影爱好者,在专业比赛中也是他们获得的奖项最多,这是件可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