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官话”流行病
2009-10-07风信子孙展
风信子 孙 展
官员是公共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他们的话语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风向。所以,“官话”不是某个官员的个人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式“重要讲话”
坊间流传的一段顺口溜,直指中国官场的套话作风:“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
熟悉机关公文或经常聆听领导讲话的人都知道,这段民谣所言非虚。
套话是怎样讲的呢?2005年央视春晚上演过一个名叫《汇报咏叹调》的小品,剧中演绎的解决饲料质量会议、消灭蟑螂电话会议等,内容都无一例外地概括为提高认识、强化意识等5条精神,居然与企业办公室秘书临时瞎掰的完全一致。其实,翻开近几年的大多数机关公文,除了上述几点精神以外,跃入眼帘最多的是“突出一个‘早字,强调一个‘好字,贯彻一个‘实字”等套话了。
“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重要讲话、严肃处理、有效措施、不尽如人意、基本上、力度、负增长、工作需要”被老百姓总结为当今官场上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词语,其中,“重要讲话”专指上级官员在正式场合所讲的任何话,因为他们在非正式场合的讲话全都称为“重要指示”。
有好事者炮制了一篇《官场万用发言稿》,堪称中国式“重要讲话”模本:“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的××会议,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刚才××同志的重要讲话,我认为讲得非常好、非常深刻,希望在座的同志认真领会、深刻理解,回去后要认真传达××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并认真落实、真抓实干,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对于××工作,我提几点补充意见:一、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充分领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对于××工作要加强落实,要把工作落到实处;三、要加强协调工作;四、要在实践中探索××工作与××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以上几点,供各位同志参考。总之,大家要振奋精神,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确如这个“模本”,一些领导的讲话内容、布局结构和语汇不同程度地陷入了程式化怪圈,形成了一种“新党八股”式的说话风格。
“官话”的罪魁祸首是秘书?
不少官员认为,我国官场中之所以“官话”流行,原因之一在于秘书,行政公文中的套话、废话也多半是秘书拟写的。这话不假。
套话之所以能养活专门写公文的秘书,是因为芝麻绿豆大的工作成绩,都会出现在机关的工作报告、工作总结、领导讲话、经验材料、工作计划、调查报告和各类文件中。而这些必不可少的公文中,又不能只囊括几个小问题。于是,套话就大规模地出现了——先锋的词、时髦的词、响亮的词、上口的词、精致的词被悉数纳入公文中,使之在内容上给人以气势恢宏的感觉。再加上一些永不过时的词、不痛不痒的词、模棱两可的词、老生常谈的词,这样的话,说上一千遍也不会有人挑出毛病来。
机关秘书经常使用一些“经典语段”,甚至一字不改地拿来为文章“戴帽穿鞋”。至于文章的内容,则一般将往年的公文搬出来作些小修小补,改头换面就行了。正是在这样的行业“潜规则”中,某市政府办的一位秘书才会把中秋节的放假通知写成了端午节,还有某两个县的安全生产工作总结也才会一模一样。
撰文秘书是中国官场的特有现象,“官话”流行无疑是秘书造成的。但问题是,如若官员们的思维并未惰化、僵化,如若会议不是太多太滥而让官员们没有调研和思考的余地,如若官场并未流行照传照搬、人云亦云的讲话风气,秘书拟写的套话、空话,又如何会被官员们照本宣科地念出来呢?
“官话潮”浸染青少年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中学毕业生的作文呈现出一个很普遍的特点,那就是“套话作文”。例如,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名人及其文章中的名言名句;文章结构一般都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或诗文为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层面上而不作深入开拓。
鞍山市铁东区一名中学生在竞聘演讲稿中写道:“我坚信,凭着我新锐不俗的信念和才干,这次竞聘给我带来的一定是成功……虽然我缺少担任班级干部的经验,这是劣势,但正因为我没在‘官场上混过,所以少的是畏首畏尾的思虑,多的是认真负责的干劲。”
孩子的母亲惊呆了,她不敢相信这篇官气十足的演讲稿竟出自年幼的孩子之手。再三追问下,孩子承认这是套用网络上官员们的竞聘演讲稿写成的。
有的中国青年学生在出国留学前很难通过签证面试关。一位美国驻华使馆的签证官坦言,大部分在面试时遭到拒签的中国青年学生,在谈到理想、抱负和回答赴美理由时,所说的都是“为了学习知识回来报效祖国”、“为了多挣钱回来建设国家”,这样的中国官场套话,如何能让外国签证官信服呢?
“官话”遗传病与流行病
在中国,对官员说教式的语言最著名的讽刺批评来自于毛泽东。他于1942年在延安一次干部会议上就将言语干瘪、只会罗列甲乙丙丁的文章和讲话讥笑为“党八股”,同时还总结出其“八条罪状” ,这篇讲话后来被命名为《反对党八股》。
可60多年之后,一些学习着《反对党八股》长大的官员们的讲话风格,与以前的官员相比,似乎并没有得到更大的改观,“官话”就像官场上的一种遗传疾病,挥之不去。
2004年,在江苏南通召开的“首届世界大城市高层论坛”上,中国市长们的表现就遭到了媒体的非议。参加会议的记者在文章中列举了这些官员们讲话的三大特点:第一,说话让人听不懂。这些市长在说话时,不但有非常浓厚的、难以辨听的地方方言,而且语速非常快。第二,发言时不讲场合,千篇一律,用的全是国内政治生活中长期使用的那一套“话语系统”。第三,发言讲宣传的多,讲问题研究的少。
“不负责任,到处害人”——这是毛泽东在60多年前痛斥打官腔者的言论,但现在,官腔仍“余音绕梁”,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刘谊人荐自《新周报》2009年第4期本刊有删节图:蒋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