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与白

2009-09-30莫砺锋

中外文摘 2009年18期
关键词:碧色轻舟白鸟

莫砺锋

颜色是这个世界最美丽的华裳,是这个世界精致绝伦、恰到好处的装点。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颜色的描写颇为耐人探寻,往往并不需要浓艳红妆,仅用简简单单的青与白,就足以造就绝色,倾国倾城。

《诗经》里说:“终朝采绿,不盈一匊。”那绿还不够一小捧,但可以想见多么灵动轻柔!蔡邕写过一首《翠鸟诗》:“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那“回顾生碧色”的绿,仿佛可以嫣然一笑。

南朝江淹的《别赋》里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那绿色中竟然有了离别之痛。唐代牛希济的《生查子》里说:“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绿色在这里被染上了不尽的相思。

王维的《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在绿色里既充满了离别的遗憾,又充满了对归来的期盼。他写《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那绿萍随着轻舟行过,荡开又缓缓合上,虽恬淡也是热闹成画的。更热闹的是他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这红尘俗世的美,又是欢喜,又是温暖。在《辋川别业》中,“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则写出了春天热闹的极致!

一无名氏写过:“柳色青山映,梨花雪鸟藏。绿窗桃李下,闲坐叹春芳。”对着茵茵的绿色,定是一种半是淡淡的欢欣半是淡淡的哀愁的感受。施肩吾有一句诗:“花眼绽红斟酒看,药心抽绿带烟锄。”那锄绿的气势几乎有几分妖娆了。而王胄只留下“庭草无人随意绿”这一句诗,就让人记下了。

而青相对于绿的柔美,则多了一层幽绝冷寂。同样是王维,“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等在青与白的对称之中,人生自然的冷净清幽跃然纸上。他还喜欢阴湿寂寞的青苔,“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森林青苔上的那一缕霞光,写尽了人生空寂的清淡。

白居易曾写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样热闹的色彩,可他一旦在秋天惆怅的思绪里静静地发呆,便写道:“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白色的月光洒在长满青苔的地上,那种寂寞与荒芜又何止是因为年华的流逝,实在是源于一颗清冷死寂的心。

杜牧轻踏着软软的青苔,便写下了“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这样的佳句,雨后清新的气流和青苔白鸟的闲淡无人可触可感,也不枉他“杜郎俊赏”“豆蔻词工”的美誉了。而杜甫则写了骑马入青苔的气势:“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多惭病无力,骑马入青苔。”一年一年岁月的轮回里,多病之年骑马入青苔,即便是豪迈,也是一种苍凉的豪迈了。

白色与青色有时又会不可避免但极为和谐地对应在一起。《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似乎那白色的秋霜配上苍苍的青碧,才能表现出那不可遇合的惆怅。孟效则说:“白日照清水,浅深无隐姿。”清溪映白日,多么坦荡荡的情景啊!马戴春日去见朋友,“碧草径微断,白云扉晚开”,丛草断路,却见白云,真是无尘的高雅。许宏的“踏破苔痕一径斑,白云飞处见青山”,青山白云则是不尽的清闲。来鹄有一句“回眸绿水波初起,合掌白莲花未开”,那未开的白莲和荡漾的缘波,无不聚集在刹那的风光。白居易想念老友,竟将“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当做礼物送给自己千里之外的朋友,表示心的贞洁。再看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竟好像天地广阔,可也只剩下这两种颜色。

深浓浅淡的青绿,朴素雅淡的洁白,装载了太多的情绪,凝结了太多的直觉。这两种颜色确实是中华民族甚为钟爱的颜色,甚至直接勾勒了我们民族青山绿水的风华,成为我们洁白无瑕人格的象征。

青和白终成绝色,倾国倾城。

(摘自《阅读与鉴赏》)

猜你喜欢

碧色轻舟白鸟
体味碧色寨百年时光
窗:姜彦希
碧色寨
雾伴轻舟
沧海轻舟
一路轻舟乘东风
轻舟
最牛越狱犯
又被老师“针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