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新课改”背景下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2009-09-30梁修彩黎忠稳
梁修彩 黎忠稳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蓬勃开展,基础教育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学就有这样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以当代中学生的特点分析为切入点,重点阐述了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达到的标准。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评价标准
一、当前语文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语文课教学不少教师惯用的教学模式是:破题、介绍背景、划分段落、分析内容、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学生则认为自己买一本参考书就可以知道这些,语文课可以不用听;有些教师让学生把课文齐读一两遍,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思考或分组讨论后,随后是教师的冗长分析和点到为止的小结,重点字词、名句警句、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几乎没涉及,一节课就完了;有些教师一堂课基本上没出声音,如果有的话只是“说得很好”、“你真聪明”、“你们的想法老师都非常认同”等,貌似学生的主体地位稳如泰山;有些教师一节课讲的都是人尽皆知的东西,没有创意,没有笑声更没有掌声,到最后,学生对这节课一点印象都没有……
二、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8期(上)载有戴建萍老师的一篇《遭遇90后学生语文教师面临怎样的困境》,该文对当代中学生的特点分析得十分透彻,大体上包括以下几点:他们反应敏锐,学习新事物能力很强,有些方面具备的知识甚至超过老师;思维敏捷,对流行时尚敏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快速、劲爆、恶搞、绚丽等正合他们的口味,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朴实敦厚的特点几乎格格不入;叛逆心理强,在性格上和外貌上过于装饰,引起他人的注意;多是独生子女,没有过去多子女家庭那样的热闹,体验着后现代社会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在不同程度上有情感饥渴,需要同伴之间相互的关爱和互助,更需要师长们给予的温暖和抚慰;认为上学是交了学费的,也是一种消费,作为“消费者”的他们就是“上帝”,在遇到自己不满意的老师时坚决不服从,甚至有集体要求撤换老师的可能性;“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是他们的生动写照。
三、“新课改”背景下好的语文课应该达到的标准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会于2004年4月7日在上海召开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会上,浙江温州实验小学校长白莉莉等同志提出,语文课标颁布以后,对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不容易把握,究竟什么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实实在在的好语文课?对此,笔者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具备语文课的特质,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目前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最准确的定义。要掌握好语文这一“交际工具”,就离不开字词句篇的讲解,就得咬文嚼字,就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明确恰当,把教学内容讲透。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节课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师生要有共同的认识,教学目标的实现要符合学生特点、符合教材要求,具体来说是符合学生本年龄段的接受能力、符合教材中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内容要求。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突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让学生知道重点、难点在哪里,然后就要对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富有成效性的讲解和训练。点出重点、难点的一个好方式就是将它们板书在显眼的位置,最好就是能设计富有艺术性的板书。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积极的作用。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看是不是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不是在每个环节都参与了,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对语文素养的具体内涵做了详细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传统文化的情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以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发展形象思维,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要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喜好的最佳契合点,即是寻找学生最愿意接受而教师又能做到的方式,具体实施办法因人而异,可以编成动听的故事或歌谣,可以变成欢快的游戏或比赛,可以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教学效果好,应该包括:有一条主线使得各个教学环节紧密相连,教学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教学训练扎实有效,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学有所得。
作者单位:广东省普宁市流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