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预见性思想方法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
2009-09-30谢敏文
谢敏文
摘 要:邓小平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很好地运用了预见性思想方法。对时代主题的判断;经济发展“三部曲”的制定;“一国两制”的构想;等等,都是其预见性思想方法在实践中运用的成功范例。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 思想方法 预见性 运用
邓小平思想的核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方法在邓小平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邓小平思想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符合唯物辩证法,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科学的预见。邓小平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功地运用了预见性思想方法。在时代主题判断方面,指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步骤上,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三部曲”;在祖国和平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等等。目前,国内学者对邓小平思想方法的研究很多且具深度,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对此作了认真的探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本文试图从预见性思想方法这一方面来探讨邓小平思想方法在实际中的成功运用。
一、邓小平预见性思想方法的内涵
1985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号召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这里他把工作中的预见性作为重要的思想方法提了出来。预见性的思想方法也就是一切工作要坚持向前看的思想。所谓向前看,就是要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认为,领导干部有无科学预见,有无战略发展眼光,直接关系到能否作出正确的决策。我认为邓小平预见性思想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要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领导者的决策是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而作出的。例如:我们要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就必须预见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才能作出适应的对策,迎头赶上去;生产经营决策者必须在对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基础上,才能正确制订自己的战略发展规划;教育计划根据未来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才能达到学有所用、人尽其才;等等。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战略家,他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预见性观点,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
(二)要预见实践的后果。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不是目的,目的是根据科学预见制订正确的决策、规划、措施等,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既要反“左”又要反“右”,同时强调,重点是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的倾向。由于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所以处理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动乱,可以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最严重的一次右的干扰。邓小平领导全党全国人民顺利地挫败了这次干扰,并及时作出了科学总结。他说:“这次事件爆发出来,值得我们思考,促进我们很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也许这种坏事会使我们改革开放的步子进行得更稳、更好,甚至于更快,使我们的失误纠正得更快,使我们的长处发挥得更好”。1992年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又一个关键时刻,邓小平视察了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针对连续批右后党内某些同志“左”的倾向抬头,阐明了很多新的见解。例如:“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计划多一点还是计划少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性原则,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如此等等。从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邓小平善于并勇于在实践的基础上预见事物的发展,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空前的,没有现成的答案可抄,因此需要我们要有科学的预见性,以减少产生重大的失误或走很大的弯路。邓小平的预见性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二、对当今世界形势的预见是邓小平预见性思想方法成功运用的结果
中国的建设与改革离不开国际环境和条件的制约。正确地判断国际形势,并努力推动它朝着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就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邓小平科学回答和预见了当代世界主题——和平与发展问题。
邓小平多次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认定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打世界大战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别人没有资格,中国没有资格,日本没有资格,欧洲也没有资格”。“由于世界霸权主义存在,战争的危险也还存在,尽管东西关系随着苏联的解体出现了缓和的局面,但矛盾并没有解决,而美国的霸权主义又有所滋长。”邓小平分析说:“我们感到,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日本人民不希望战争,欧洲人民也不希望有战争。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希望自己发展起来,而战争对他们毫无好处。第三世界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强调说: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将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邓小平认为和平问题是当今的世界主题之一,同时认为和平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
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也叫发展问题,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邓小平说:这个问题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社会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带来障碍。解决这个问题一靠南北对话,二靠加强第三世界之间的合作即南南合作。第三世界国家相互交流、学习,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前景很好。同时第三世界各国还要根据各国的实际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这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取得成功的经验证明这一条是根本出路。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真正的世界和平,人类社会就不能得到进步。因此发展问题同样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
邓小平对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回答与预见是对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展的科学概括与总结。实践证明,他的预见是正确的,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他从最高层次上揭示了当代复杂国际关系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把复杂万端的国际矛盾归结为东西南北四个字,抓住了主题,揭示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形势发展的主流。
(二)他为我国制定国内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我们制定的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对国际形势正确判断的基础上。邓小平说:“过去我们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来,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
(三)他为我们确立“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经济发展战略的“三部曲”是邓小平预见性思想方法的标志性体现
邓小平预见性的思想方法,突出表现在他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以后,如何确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战略,邓小平第一次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地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部曲”的伟大战略构想。
邓小平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有一个过程,1984年邓小平对日本朋友说:“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本世纪达到小康水平,这是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人均达到800美元。这同你们相比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现在有10亿人口,到那时12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充分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党的十二大的奋斗目标就是根据邓小平上述战略构想确定的,以后经过几年的实践,邓小平多次更加完整地提出我国经济战略的“三部曲”,1987年4月30日,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是在80年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上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目标不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以上论述表明:邓小平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规律有充分的认识和预见,勾勒出了“三部曲”的发展战略。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现实理论依据。
(一)从目标的提出来看,它使各项经济工作明确了方向,从战略上指导和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从而引导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有秩序地前进。有了明确的宏伟目标,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看到自己奋斗的结果,才会振奋精神,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积极性,从而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有了科学的明确目标,也便于人民群众监督和参与党和政府的工作,从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二)从目标的实现来看,它使人民生活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使我国国力大大增强。邓小平说:要保证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要看第三步,现在还吹不起这个牛。如果实现第三步,15亿人口人均达到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六万亿美元。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四、“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预见性思想方法成功运用的智慧结晶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和平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同中国政府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概念。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杨振宇时,系统阐述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不仅适合于台湾,也适用于香港。
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示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目前,香港、澳门已顺利回归祖国,台湾与大陆统一的趋势也不可逆转,祖国统一的进程正在不断深入发展。“一国两制”构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已经继续显示出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讲,“一国两制”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制度相互关系理论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理论的重大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深化和丰富。从实践上说,实行“一国两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促进,实行“一国两制”也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此外,“一国两制”构想还具有深刻的国际意义。“一国两制”构想不仅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范例,而且为解决当今时代的主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总结我国和国际的经验教训,分析当今国内国际形势,体现了邓小平预见性思想方法的唯物主义观。以上邓小平预见性思想方法在实践中成功运用的几个典型范例,突出地体现了其在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其预见性思想方法在实践中成功运用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各项工作中自觉地运用邓小平思想方法,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