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探索式”数学教学模式探析

2009-09-30吴黎贞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2期
关键词:新知目标教学模式

吴黎贞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经过几年的实验,本人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目标探索式”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标探索式”教学模式的结构程序是:目标导向——探求新知——反馈矫正——总结提高。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尝试探求新知为活动中心,以反馈矫正为活动核心,以教学评价为动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掌握新的教学内容,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下面浅谈个人构造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遵循原则、操作程序及效果分析。

一、理论依据

构建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依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的精髓在于相信95%以上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掌握学习目标。二是依据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其理论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这一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学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注入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从而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统一起来。它能促进学生认识结构和教材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遵循原则

1.动态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活动的过程。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识活动,并使之合理。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能促进行为结构心理结构的迅速互化。

2.序进性原则。来自环境的知识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显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能提高转化的效率。

3.问题性原则。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养成多问善问的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4.民主性原则。创设平等、和谐、自由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爱学、乐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5.因材施教原则。认真贯彻共同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也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教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能促进他们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大有大成,小有小成”,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操作程序

1.目标导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施控的工具,是贯穿一节始终的纽带,是检查本节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凭证。优化的教学目标必须通过认真钻研新课标精神,分析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制订。它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要求,且应有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以教学“年、月、日”为例,可这样制订三个教学目标:①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各月、平年、闰年的天数;②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③知道一些重大节日的日期和意义。这三个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诱发学生注意。教学过程中时时以目标为导向,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目标比较,及时评价,避免教与学的盲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探求新知

探求新知是“目标探索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索环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与其相符的问题,由问题驱动学生主体进行观察、思考、想象、议论、表述等。此时学生头脑中,有新知与旧知的交融,有错误认识、正确认识的交融,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大胆地设想,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技能、掌握知识。下面以概念教学和应用题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是如何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的。

(1)概念教学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经验不足,理解概念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学生所熟悉、所喜欢的实物、教具、学具或实际事例,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探求新知活动,丰富感性认识,逐步抓住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新概念。

例如,一年级教学“3的认识”,可以分三步来引导学生求知。第一步,教师先用三支笔、三个梨、三本书等熟悉的物品,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实物再数数;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数出三朵花、三个苹果、三只小狗的图片;第三步,让学生拿三杯水,听三下拍手声,看滴三滴水。以上三步引导学生从数实物、数图片到拿、听、看进行大量的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直观到形象,逐步领悟了“3”的实际意义,形成了“3”的表象,建立了“3”的概念。

(2)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旧引新,启发学生积极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学习铺垫。出示分数乘法应用题:一个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用去多少吨?学生解答。第二步变式引新。把问题“用去多少吨”变成“还剩多少吨?”第三步尝试解答。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异同点,自己动手试着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第四步点拨指正。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议论交流等形式修正错误,探求规律等等。以上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求新知,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反馈矫正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可控的双边活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除了教学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外还应该具备信息反馈回路。当反馈信息揭示出学生学习效果与期望教学目标有偏差时,就要通过矫正,使教学活动与期望目标一致。因此反馈与矫正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对联结体。

通过数学习题的训练,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认识结构与教材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

4.总结提高

总结是教学实践抽象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手段。成功的总结是善于引导学生去总结,意在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技能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去。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后,教师问:哪位同学能以“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帮助教师总结这节课的内容。全班同学跃跃欲试。有的说,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有的说,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从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来的;还有的说,通过学习,我懂得了不论是长方体、正方体,还是圆柱体,它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等等。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求圆柱体的体积,而且理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同类知识打下了基础。

四、效果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脑力劳动中成功的兴趣……”。“目标探索式”教学模式正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积极性得到调动,自学习惯逐步养成,喜欢自己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学生比例逐渐增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辩证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众所周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善于构造各种教学模式,又要了解单一模式的局限性,能够超越模式,应用自如,不拘一模,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从而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猜你喜欢

新知目标教学模式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新知
新知速递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