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重要手段

2009-09-30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2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思品道德

李 蔷

《课标》中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实践活动正是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课标》还明确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那么经验来自哪里,结论就是实践。因此,实践活动是思品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一、以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在饶有兴趣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小学思品课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容易学到的,但里面所蕴含的许多道德概念却是很难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的。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可适当补充一些榜样人物的典型故事或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对他们会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往往使学生的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在合作探究中深化了道德认识。

游戏是一项适应儿童心理和生理特征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教师可利用这种形式把抽象枯燥的道德认识寓于富有趣味的实践活动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注意力。

二、以实践活动明理导行

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任务。而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道德认识是模糊不清的,因而教师讲述的道德观点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可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动力。在思品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对是非好坏的理解,往往是具体的、个别的,但分析问题往往又是片面的、肤浅的。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深对道德意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具体情况,确定合理行为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活动实施方案,引导他们参与评价活动,从而明辨是非,深化道德认识,提高道德素养。如在对学生进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一组内容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辨析:“过去我们物质条件差,要艰苦奋斗。现在物质条件改善了,不必再艰苦奋斗了。”这种认识对吗?在讨论中学生会领悟到:做任何工作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离开艰苦奋斗的精神将一事无成。这样,会使学生对表面现象的认识逐步提高到本质的认识上来。

三、以实践活动深化体验

情感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加深道德认识,推动学生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列宁曾说过:“没有情感,也就不能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然而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尤其是小学生更离不开情感。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吃透教材,深入体会,巧妙地利用教材中道德情感因素去叩击学生情感的闸门,创设与教学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移情体验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让学生进行自觉的情感体验,与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人、事、物产生情感并进而促进情感内化。如教学《互相谦让》一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想:如果你是孔融,怎么想?如果你是孔融的哥哥、弟弟,你又怎么想?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懂得了在言行上如何讲谦让,激起了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健康情感。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是思品课的最终目的。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受心理和生理发育水平的限制,往往会产生道德动机和行为效果不一致的现象。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将所学道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统一。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滨河路小学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思品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