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备课的“点”“线”“面”“体”
2009-09-30周文成
周文成
回顾自己从教的几十年经历,对备课的熟悉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楚、由粗浅到深入的过程。大致说来,“备课”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点”“线”“面”“体”这样几个阶段:
一、“点”的境界
刚毕业那会儿,“备课”在自己的眼里,就是直接为完成下一节课作预备。这种备课观是一炮一个眼儿,目标明确,很务实的。马上要上课了,看一看教科书上的内容,翻一翻参考书上的教学设计,想一想具体的环节与步骤,理一理课上要用的教具,这样一步一步下来,就算是一次完整的“备课”了。
这就是“点”的境界。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总是从“点”的境界开始的。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在刚开始学步的时候,先是一步一个脚印,然后再学习跑和跳,备课也同样如此。
“点”在数学中是没有大小的。一个看似很小的“点”;其实还可以分为更小的“点”。“备课”也是如此;从时间上来说,一节课只有有限的40分钟;从内容上来说,一节课也只有有限的几个知识点。如此看来“备课”的容量是有限的;然而真正细究下来,这个不大的“点”还可以分成知识的传递、结构的处理、情意的调动、目标的延续等许多小的“点”,而其中的每一个小“点”又可以分为更小的“点”。我相信,只要有追求完美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即使同样一堂课,都足以让我们用毕生的精力与聪明去预备。
二、“线”的境界
有了几年的备课经验后,我开始慢慢形成一种“连点成线”的备课意识和习惯。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前一课和后一课总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物理教学尤其如此。“铺垫——导入——新授——巩固——作业”的教学流程自不必说,教学内容方法也必须跟着前面的经验来选择制订。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只要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自己在上一节课形成的种种体验,对下一节课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样,某种意义上来说,上一节课的“上课”便是下一节课的“备课”。
有了这样的熟悉,我开始要求自己在每一节课的上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两只眼睛。上帝给人创造了两只跟睛是大有用意的,一只眼睛让我们看“看得见”(显性)的东西,比如眼前的“上课”;另一只眼睛让我们看“看不见”(隐性)的东西,比如后面的“备课”。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一边执行着既定的教案,一边分析着教学的现状,一边还得计划着下面的教学步骤,这就是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的“线”的备课境界。
当然,要达到这种“线”的备课境界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它不仅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还得学会将自己进行清楚的角色分配。在同一节课上,我们不仅要有第一个“自己”在专心致志地上课,同时还要第二个“自己”在听第一个“自己”上课,并随时进行正确的评课,更重要的是还得有第三个“自己”根据第二个“自己”的会诊设计出下一步的教学方案。“上课——听课——备课”三位一体同时进行,既关注“预设”又关注“生成”,增加了教学的效益,还节省了备课的时间成本,的确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按理说,要达到一种自觉的“线”的境界相当不易。
三、“面”的境界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关注生活中的物理”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物理学习突破课堂和学校狭隘的时空,走向更为广阔的背景。至此,物理备课也不仅仅把眼界局限于现有教材和课堂,到生活中去挖掘物理教学资源、寻求物理教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内在联系,使得物理学备课增加了另一个维度,备课到“面”的境界。
1.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大多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例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气压和沸点关系的知识与高压锅使用、调节相联系;将浮力知识与游泳训练要点相联系;将摩擦力知识与自行车使用相联系等等。通过联系,在学习中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生活疑问,让学习变得有趣、实在,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2.在备课设计习题时,注意多体现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解决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来加深学习愿望。例如在学习长度测量后,让学生练习从地图上测出两城市间铁路的长度;学习热学知识后,让学生解答海边和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的原因,了解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重要意义;学习了光的反射知识后,让学生解释自行车尾灯的作用;学习流体压强特点知识后,让学生研究乒乓球中弧圈球、足球中“香蕉球”的原理等等。同时,在习题解答后,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通过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我们就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四、“体”的境界
学校的同事给了我一个绰号——“九门军师”。这个绰号自有一定来历:学校青年教师要参加赛课,九门学科无论哪门学科都喜欢请我这个物理老师去参加集体备课。刚开始我也是碍于情面被动参与,后来却经常是不请自到,因为我发现事物之间是相通的,帮其他学科备课其实就是帮物理备课,帮别人备课就是帮自己备课。能够从看似毫不相干的备课中找到内在的联系,其实就是一种更高的“体”的备课境界。
站在单一的“面”的圈子里看事物总是有局限的,人类正是因为自己千百年来一直站在地球上,才会有“天圆地方”的错误判定。
有老师说我的数学课有“跳出物理教物理”的特色,我想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是来自于我在自觉不自觉地追求一种“体”的境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要求自己不再把视野局限在某一具体课的“点”上,也不仅仅把眼光局限在课与课的联系的“线”上,也不仅仅满足于在生活中搜集物理教学素材的“面”上,而是综合所有的学科教学本质,把握物理教学的真正意义,把教学中的“人”放在凸显的位置,再重新回到物理教学本身,用这样的眼光来备课才能体现物理教学的真正价值。
为了增加“体”的厚度,我们应该努力汲取心理学、治理学、文学、美学等诸多领域聪明的营养,增加第三维度的长度,从而使自己备课的成品更加丰厚、扎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界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