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9-09-30王红梅
王红梅
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是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显出创造的光辉。
一、巧用教材,把握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
1.关键处设疑,鼓励学生敢于想象
对于教材教师要能把握好每篇文章的关键所在,巧妙运用教材,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可以在开头以故事设疑,如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我从故事入手: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为了争做中原霸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怎么办呢?大臣们都很焦急,就在这危急关头,一个少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面对这个问题,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有的同桌开始争论起来,个别快嘴的学生想当然自顾自地发表起看法来,有的学生在小声地嘀咕着。看着一张张涨红的小脸,我知道这是创新火花迸发时,我以鼓励的目光注视着学生,示意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们的回答是新颖的、别出心裁的、怪异的。只要是合情理的,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竭力保护孩子思维的创新性、想法的独特性,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添薪助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还可以是文章的中心句或文中的意义深刻的重点句。作为学生指导者、合作者的教师,能很好地把握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
2.疑难处质疑,激励学生勇于疑义
在语文教学中,启迪学生勇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对教本中的疑难处可以放开让学生质疑,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去探索。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对于课文中说的“水是真君子啊!”同学们有什么疑义吗?
生: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生:我知道这是一个比喻句,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还有疑问吗?
生:(沉默)
师:同学们,对于“真”你有疑问吗?
生:真正的君子应是什么样的?
生:水与人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生: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呢?
师:(面带微笑)这问题提得有深度。
学生的质疑是由浅入深的,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渐进,教学中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与交流,学生既真实地了解了水的特点,又能联系相应的品格精神,对水有更深的认识,对如何做人有明确的方向。
3.结尾处悬疑,引领学生乐于探索
我们应看到:教学目标的设定对教材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的体验是无限的……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还要能取之有道,用之不尽。
对教材能适度补充,在文章的结尾处设置悬念,引领学生适当拓展,打破就事论事的做法,让有限生无限,让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开阔学生的眼界。例如学完《牛郎织女》一课后,可以留有悬念:牛郎织女的命运会怎样呢?让学生续写牛郎织女命运;学完《最大的麦穗》后,问: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最大的麦穗”吗?你有信心摘取最大的麦穗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读后感。
二、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情景再现,引导学生善于联想
教师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教学设施,现有的教学装备,对一些学生较生疏的,距学生生活较远的,或较抽象的内容,使用投影或放录像的形式再现情景,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本,体验生活,大胆想象。例如《夹竹桃》一文描写的月光下的夹竹桃,能引起读者许多幻想,把它幻想成地图、墨竹。教学中我制作有关课件,让学生看图想象,鼓励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把眼中的景物个性化,学生能大胆想象,描绘出许多生动的小故事来。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思维得到拓展。
2.角色体验,指导学生善于研究
有些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如让学生走进故事中,去感受,去发现,去表演,在“身临其境”中使语言文字内化,让思维灵动,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如在教《螳螂捕蝉》一课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导他们读课文,想动作,练语气,扮角色。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大胆想象、自主交流,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3.辩论明理,激励学生敢于表达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创设有冲突的观点组织辩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学会思考,在辩论中提高认识,在论证中发散思维,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教学《鸟语》一课时,先是小组比赛朗读,然后鼓励小组各自准备问题考对方,学生在互质互答中把书读透,把问题回答清楚,把意思表达到位。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各种思维不断碰撞,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参考文献:
1.新的《课程标准》
2.《江苏教育研究》.2003年7、8、9三期
3.中央叫科所译.《变革得力量》
作者单位:宿迁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