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胸痛”都是心脏病吗?(二)
2009-09-30胡大一
胡大一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脏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心”病还是“心脏病”?
有一位老年女性患者,老伴去世一年,自己一个人生活,孩子很孝顺。来我门诊时,愁眉苦脸,说自己近一年来总有胸闷、憋气,有时有胸痛,每次都好几个小时才能好转,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还是不见好,反而犯病越来越频繁,时间越来越长,老人认为自己的心脏病一定很重,恐怕治不好了。细问老人了解到症状的发作与活动没有关系,多在休息时或情绪激动后发生,活动时反而觉得挺舒服,胸痛没有固定的位置。晚上睡眠很差,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吃饭,体重减了5斤,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根据患者的症状,心电图、Holter、运动试验,可以肯定患者没有“冠心病”,再根据患者失眠、进食少、不愿与人交流等症状,认为老人存在“抑郁状态”,也有对疾病的恐惧,经过耐心向老人解释她没有心脏病,鼓励老人多活动,多与人交流,并请心理科医生给予专业指导和药物治疗,一个月后老人复诊时高兴地说症状发作次数减少,感觉好多了。
“焦虑状态”尤其是“急性焦虑发作”与“心脏病”症状非常相似,中年人特别常见。在门诊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患者,没有原因或情绪激动后发生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头晕、心悸、四肢发麻、口唇发麻、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常有濒死感,很多患者说发病时甚至想交代后事,一般在10分钟后达高峰,后逐渐缓解,缓解后觉乏力,对发作有恐惧感,害怕再次发作。
有这样一位男性患者,事业很成功。一年前突然出现上述症状,认定自己有“心脏病”,每次犯病必须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认为没有“很严重的冠心病”,但又不能解释为什么每次发作都有很重的症状,每次只给吸氧对症治疗,很快缓解,但是这种症状反复发作。患者很痛苦,无奈之下来到我的门诊。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并阅读患者所做的各种检查结果,我肯定患者没有“冠心病”,而是“惊恐发作”,经给予他耐心仔细的病情解释,同时对症给予调节神经递质分泌的药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坚持服用。两个星期后患者反馈信息,觉得已经好多了,再没有因为上述症状去医院。
44%的就诊患者
存在心理障碍
还有很多患者本身有很重的冠状动脉狭窄,经药物治疗、支架或搭桥后,检查显示没有心肌缺血,或者患者的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管仅有轻度狭窄,达不到冠心病诊断标准,理论上应该没有临床症状,但是患者反复有胸痛、胸闷、活动耐力下降,这时要想到有“心理疾病”的可能。很多患者对医生诊断自己心脏没有问题或诊断为“神经功能紊乱、抑郁、焦虑或惊恐发作”都不相信,碾转别处就医,效果甚微。实际上,心理疾病也是一种病,不是患者自己认为的“脑子有问题”,同样需要认真治疗,目前在心内科门诊的调查发现,到心内科就诊的患者44%存在心理障碍。
还有一些患者有心脏早搏,早搏时伴发的心悸、胸闷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以为自己得了很重的冠心病,医生也没向患者解释清楚早搏是怎么回事,就可能造成患者对早搏过分的焦虑担心。其实大部分人的早搏都是良性早搏,每个人都可能有,与冠心病没有直接关系,症状重不等于病情重,用药只是为缓解患者症状,如果没有很重的症状根本不建议应用治疗早搏的药物。关键是正确对待早搏,有早搏别紧张,早搏不会让人突然出现意外,但是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会加重病情。很多患者常常是精神放松了,休息好了,早搏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