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携手抗糖路 风雨六十年

2009-09-30

糖尿病新世界 2009年8期
关键词:肥胖率胰岛素糖尿病

明 冉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这首经典老歌唱出了建国六十年来,

我们祖国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即将到来的六十年国庆,这普天同庆的日子里,

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追忆的画面。

而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而言,

六十年,中国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改变?

六十年,在生活改变的背后,糖尿病发病率如何变化?

六十年,中国人对糖尿病的认识有什么改变?

六十年,我们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对抗糖魔?

本期策划写在六十周年国庆前,让我们一同来回顾糖尿病在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

生活水平的变化

建国60周年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人们的生活目标已经由以前的温饱而逐渐转向小康。

多种研究表明,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都有很好的效果。而生活方式主要包括饮食和运动。

饮食方面。建国初期,人们生活贫困,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很少。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身体都有些浮肿。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饮食结构开始极大地丰富起来,菜场、超市、集市,各种各样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开始吃得饱,然后吃得好。在19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已经达到30.5公斤,作为主食的精米细面占粮食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80.1%上升到1997年的99.1%,提高了1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鲜蛋17.5公斤、鱼12.9公斤、鲜奶1.7公斤、干鲜瓜果59.8公斤,分别比90年增长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除此以外,当前很多人还热衷于进食一些高热量的食品和饮料,每天摄入的蛋白质和脂肪越来越多,而高纤维的食品越来越少。

运动方面。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全部投入到恢复生产的大队伍中,农民积极下地干活,工人积极做工,所有人都干得热火朝天,那时即使不强调运动的重要性,他们也每天都在做着体力活儿,达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而到如今,随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收缩,第三产业的崛起,很多人的工作由以前的体力劳动转为脑力劳动,每天的身体锻炼转为周末的健身房运动,即使是农民和工人,他们的工作也逐渐地以机器代替了人力,体力活儿越来越少。

交通工具方面。建国初期,交通基本靠走,后来有了发展到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两个轱辘代步的自行车,这样人们就可以进行较远距离的出行。后来又经过改造,出现了自行车的升级版——摩托车,虽然比较笨重,但是出行速度快,而且很省力。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八十年代,取而代之的是四个轮子的汽车(包括私家车和公交车)。以北京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机动车只有4万辆,1998年增加到180万辆,到如今已经超过了300多万辆。而且如今连上楼也有了电梯,人们出行时需要体力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

本来生产力提高、社会发展于社会是大大有利,但是人们在这些提高中慢慢开始了享受,无形之中吃的越来越多,运动得越来越少,肥胖也就自然而然地多了起来。

糖尿病发病率的变化

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快速增长的流行性疾病,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和西方生活方式(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少)的蔓延,2型糖尿病在我国呈现了暴发流行趋势。

糖尿病人的增长几乎是随着肥胖人群增长一起进行的,因为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最危险的因素,研究发现85%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或肥胖。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刚刚恢复生产,人口又多,很多人都无法吃饱,更别提肥胖。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全国物质空前丰富起来,人们生活水平已达温饱,部分家庭已迈进“小康”。与此同时,人们膳食中热量、蛋白质、脂肪的来源从以植物为主转向以动物为主,总热量过剩,因此肥胖越来越多。根据2003年4月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显示,超重者(体重指数≥24)已达22.4%,肥胖者(体重指数≥28)为3.01%,这个数字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2倍。比这更严重的是,由于不吃早饭、经常吃零食、偏食、营养过剩、不爱运动、遗传、精神创伤、长时间看电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肥胖患者正在不断增加,成为了新的公共卫生问题。据几年前一项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进行的儿童及小学生肥胖情况调查,儿童肥胖率、超重率分别为13.1%和12.9%,小学男、女生肥胖率分别为15.8%和10.3%,超重率分别为14.2%和11%。调查显示,男生发生肥胖的危险性约为女生的1.5倍,男生肥胖率在12岁时达到峰值,为19.3%;女生肥胖率在13岁时达到峰值,为13.1%。调查还显示,小学生肥胖率为13.6%,明显高于学龄前儿童10.7%和初中生10.2%的肥胖率。另据介绍,我国少年儿童肥胖率东北地区最高,为13.2%;华东地区次之,为12.2%;中南地区最低,为10.2%。

与此同时,糖尿病患病人群也迅猛增长。近20年来,我国进行了几次大型糖尿病流行调查。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0.67%。1994年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调查,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患病率为2.5%,糖耐量减低为3.2%。这一数字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数据接近,比1980年增加了近3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同时调查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该调查主要根据空腹血糖诊断IFG和糖尿病,空腹血糖较高的部分患者作了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在18岁以上的人口中,城市糖尿病的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18~44岁,45~59岁和60岁以上3个年龄组城市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1.95%, 7.78%,13.13%;而农村相应年龄组分别为0.98%,2.96%,4.41%。

到2008年11月,厦门第十二届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上杨文英教授公布了最新的20岁至70岁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调查数据,这个数据竟然已经高达11.66%,这个数据是2001年的2倍,是1994年的4倍,而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更是高达15%,患病人群也开始由城市扩大到农村。此次大规模调查,涉及了14个省市,30多万人。

随着糖尿病人群的不断增长,糖尿病专科医院也在逐步增加。在建国之初,根本看不到什么糖尿病专科医院,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都还比较轻松。但随着近些年来糖尿病人数的剧增,大小医院的内分泌科已经人满为患,床位一加再加,依然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糖尿病专科医院也就应运而生,各个地方糖尿病专科医院遍地开花。当前糖尿病日门诊量最大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代谢病医院院长于德民告诉记者,在1998年建院时,许多老百姓还不知道代谢病为何病,而如今,医院每天门诊量高达1500多人。

认知与教育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最早记载糖尿病的国家之一,公元前400年,《黄帝内经》中就记载过“消渴证”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

尽管我国对糖尿病有这样早的认识,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时间,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医学研究重点也对应放在寄生虫传染病等贫困病上。尽管我国在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曾经震惊世界,但是对于大众来说,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度是极低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糖尿病这个词非常陌生。笔者年少时听到有人得糖尿病时就单纯的认为得了这个病尿是甜的,具体有什么危害根本不清楚。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患有2型糖尿病,人们才慢慢认识接触到糖尿病。但是知识普及仍是远远不够,这就造成了很多人因为无知而忽视高血糖,最终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失去生命。很多医生对此事痛心疾首,认为普及糖尿病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1991年,第三届中日友好糖尿病学术交流暨第四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hinese Diabetes Society)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我国糖尿病防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6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将糖尿病健康教育列为糖尿病项基本治疗措施之一,即广为人知的“五驾马车”之一。我国的很多的三甲医院也开始尝试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糖尿病患者的热情非常之大。各种与糖尿病患者相关的组织和活动也相继开展。

美国用了2年的时间,通过严格的修定,于2000年颁布了自主管理教育的国家标准,用来衡量自主管理教育的质量,并根据最新研究的结果进行更新。我国在患者的教育上,一直没有一种公认的、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许多教育的开展都只局限在住院部,仅有少数是针对门诊或社区患者。

1997年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在中国开设了教育项目,在全国成立了10个教育培训基地和中心,得到了国内外众多着名专家的义务加盟和策划指导,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员(医生、护士、营养师)。经过长期的摸索,我国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然而,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增多,这块市场的繁荣,很多不法分子也开始打着治疗糖尿病的幌子招摇撞骗,导致很多患者一时不辨真伪,上当受骗。在这种情况下,钱荣立、项坤三、杨文英等中国著名糖尿病专家编写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于2004年正式出版,并每隔1~2年再版更新,补充新的知识观点,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制定了准则。

治疗手段的变化

近年来,中医药的神奇作用正在被世界所认知,其在我国建国初期的糖尿病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糖尿病现代治疗起步比较晚,这样的好处却在于治疗的手段更加完善,不必再经历西方治疗最初的困境:千上万的患者,为了延长生命时间, 不得不依靠残酷的慢性饥饿疗法来苟延残喘, 但最终难免一死。

磺脲类最早的降糖口服药,直到今天仍作为国际公认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先药物之一。双胍类降糖药物于本世纪50年代出现,但因为其可以引起严重的危及生命的乳酸酸中毒,70年代除了中国和印度, 大多数国家已停止使用,目前已极少应用。其换代产品二甲双胍目前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口服药。α-糖甘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分别于80年代登上历史舞台,为口服降糖药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唯一的治疗手段是注射胰岛素。班廷和贝斯特发现了胰岛素, 这无疑是糖尿病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从二十世纪初第一代动物胰岛素到第二代重组人胰岛素,再到以重组甘精胰岛素为代表的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历经了80多年时间,每一代新胰岛素制剂的出现都有划时代意义。随着第一个注射用胰岛素产品被推向市场,几十年来各种注射用胰岛素制剂不断更新换代,成千上万的糖尿病患者得以较高质量的长期生存。然而,尽管注射胰岛素的问世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但每天多次的胰岛素注射却是患者心中永远的痛。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另一种胰岛素给药途径的可能。而对吸人性胰岛素的临床研究在近几十年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在希望几近破灭时“峰回路转”,在近年迎来了第一个吸入式胰岛素的上市,有专家推测如果与口服药物联用,吸入式胰岛素将有可能完全取代皮下注射胰岛素。

近年来,我国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方面进行了不少的研究,证明了中药复方制剂在临床应用上不仅具有一定的降糖效果,而且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令人满意的疗效。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加深,治疗糖尿病已打破了传统的治疗上的界限,预计不久中药在糖尿病防治药的开发上会有更大的突破并取得更多的成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祖国经历了六十年风雨变得越发强大时,我们糖尿病患者也应该对治疗糖尿病充满信心,健康、幸福地去迎接明天。

猜你喜欢

肥胖率胰岛素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美军肥胖率上升,海军最肥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日本人最瘦,美国人最胖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临床常用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注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