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算化实践课程设计之我见

2009-09-29毛慧华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09年5期

毛慧华

摘要:会计电算化日益普及,高校纷纷开设电算化课程。电算化实践课程是一门以综合应用为主的课程,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性,了解企业实务的处理过程。如何能使电算化实践课程达到良好效果,文章从电算化实践课程的目标、内容过程的设计、实验环境的建设、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观点。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践;两段式教学;分布式处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023-02

1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财务软件的不断推广,各个高校都纷纷推出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电算化会计教学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所有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都是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安排的。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相结合,综合应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教学应突出实务性,所以,实践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电算化环境下财务信息的生成和处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经济活动,由学生借助会计信息系统完成有关业务的处理,从而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操作方法及电算化环境下处理会计业务和产生会计信息的方法和规律。

2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的目标设计

电算化实践课程的设计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引导我们达到目的的方向,文章认为,电算化实践课程的目标既要顺应企业会计工作的要求和会计信息系统变化的趋势,也要考虑生源的层次和定位。

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的、将会计数据转换为信息的系统,它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电子数据处理阶段向企业间的过程集成发展,从最初的旨在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简单模拟手工核算,只能用于会计部门的单独的会计系统,到现在既能够与企业内部的执行系统紧密融合,又能够与企业外部的信息系统交换信息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使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掌握会计原理,仅掌握会计处理程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故我们培养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该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上,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的业务和核算过程均要求学生掌握,这样学生才能够对数据的产生和传递过程以及数据的意义有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大专层次的学生,考虑到该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初中级电算化岗位,实践课程设计也主要围绕掌握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完成核算工作。会计信息系统千差万别,故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的目标不在于掌握某信息系统的应用,而在于让学生把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进行融合,适应计算机会计实务环境,将会计工作转化为计算机应用,掌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业务处理的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会计及相关业务的处理流程和数据传递的流程,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各模块、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掌握规律和本质将来无论面对怎样的系统都可以得心应手。

3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内容和过程的设计

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常常要面临如何使学生适应电算化环境,利用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会计工作的问题,电算化课程的软、硬件配置,课程内容的设计、实验过程的设计均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其实电算化和手工会计所遵循的原理和方法都是一样的,但是初学的学生面对电算化容易不知所措,一笔很简单的业务如果要求学生进行手工处理完全没有问题,可一旦要求学生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来处理同样的业务,学生就感觉无从下手或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情况在面向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中候常有出现。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多年从事电算化教学总结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以把电算化实践课程设计为两阶段式教学,第一阶段为简单财务软件应用教学,第二阶段为ERP系统应用教学,两个阶段的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各有侧重,让学生全面充分地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规律、方法和企业业务、会计处理的流程。

第一阶段,简单财务软件的应用,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核算过程及财务软件的功能,体会电算化和会计之间是如何结合的。为了减少干扰,这个阶段的实验只模拟会计部门是如何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不考虑企业的业务部门,软件应用环境比较单纯,有利于学生掌握电算化环境下将会计工作转化为财务软件应用的本质,理解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在业务处理方法和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软件系统只是一种工具,使业务得以高效准确地完成的一种先进的工具。在这个阶段选用传统的财务软件为背景,由一般业务核算模块:凭证—账簿—报表模块和特殊业务模块:工资、固定资产、出纳、往来模块集合在一个系统里,该软件的结构简单,各模块处于平行关系。

第二阶段,ERP系统的应用,由于已经有了第一阶段的铺垫,学生对财务软件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相对比较适应利用计算机和软件系统处理会计业务,对会计部门的工作流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做好会计工作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实务工作中所有的信息都是经由业务部门在完成业务后再传递到会计部门的,作为会计必须了解到这一点,熟悉企业业务和处理流程,了解会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此阶段可以将工作范围扩大到企业整体,把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和会计部门的工作联系在一起,故在此阶段选用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强调基于整个企业范围的应用模式,集成了来自销售、采购、制造、人力资源和其他各种经营活动的全部业务信息系统。第二阶段教学目标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系统的功能和会计信息处理过程,而在于会计部门如何和其他职能部门协同运作、业务如何执行、业务信息如何产生并传递到会计部门,信息在会计部门中处理的原理和方法则和第一阶段的教学内容相通,故ERP系统的应用在财务软件应用的基础更进了一步,这不仅符合实务工作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也符合ERP系统的特点——会计信息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非全部。为了能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第二阶段的实验可以采取分岗制和轮岗制。

4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实验环境的设计

良好的实验环境是成功实验的基础,根据实验的要求和目标,在实验中要模拟出分布式处理的环境,即是项复杂的任务分解,在网内各计算机上独立进行数据输入和处理。但实验环境受制于学校的条件的成分比较大,在此我们仅讨论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构建出较理想的实验环境。

?譹?訛硬件环境。如果能和软件供应商共同建立专门的管理信息实验室则是最为理想的,但这往往需要学校有较大的投入。举个例子,建立一个ERP实验室的一次性投资在10万元以上,日常还会发生比较高的维护费用,对于多数高校财经专业而言,这都是一笔不少的费用,也许很多学校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那么有没有变通节省的方法,而又不会影响实验效果的方法呢?有的。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或财务软件对硬件的要求并不会很高,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一般的计算机实验室改造为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在硬件设施方面,配备计算机和相关的网络设备,为实现数据共享提供条件即可。

?譺?訛软件环境。装备通用财务软件、ERP系统及有关数据库。若能够购买正版系统安装最为理想,但费用必定会较高;若经济上不允许的话,可以使用随教材附送的试用版软件。试用版软件也具有软件该有的一切功能,而且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及,一次性投入20多元购买教材加光盘,光盘安装可以循环多次利用,供多个班级多个年级使用,平时的维护也比较简单。但试用版软件也有局限性,一般试用版软件只能够做一个月的帐,无法完整模拟出会计期间之间的衔接,无法将数据递延下去。单机版软件的这一缺点可以通过机械的方式来克服,利用实验室的服务器,通过文件传输协议,把数据以文件的形式上传至共享文件夹,然后再由下一步的操作员登录到共享文件夹下载文件,并将数据引入系统,便可以在前一位操作员工作的基础上完成该步骤的工作。

5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

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与会计电算化实训是有区别的。实训整个过程以学生完成模拟帐套为主,教师在实训中仅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处理业务的时候遇到问题,教师及时帮助其解决问题。而实践课程则兼有教授和指导的任务,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信息系统的结构、特点、功能及使用方法,然后有学生根据模拟资料去实践,实践中遇到问题,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和规律。故文章提出实践课程可以采取“三一”方式——讲解一遍,演示一遍,实践一遍,由教师先对信息系统的功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作讲解,然后通过屏幕控制把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再由学生自行操作一遍,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把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和规律。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低,而且依赖性比较大,一旦发现问题大多会向老师求助而非现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当学生发问时,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把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形成自己的思路,让他们自己一步一步摸索出最终的答案,经过思考获得的知识比机械记忆的知识要牢靠,将来学生自己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此外,还可以使学生对会计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更深刻。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材[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3.

[2] 李萱.关于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的探析[J].会计之友, 2007,(5).

[3] 贺新闻.会计电算化专业MIS教学探讨[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1,(7).

[4] 霍远.谈会计电算化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