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发展运用
2009-09-29邢瑞鹤
邢瑞鹤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1-0049-01
摘要:回顾人类的设计史,我们发现人类在享受现代设计文明的同时,也逐渐导致了设计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疏离.以及设计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与破坏,设计能否重新回归自然、亲和自然,实现设计与自然共生等严峻的问题导致人们开始对设计进行重新反思,在这种背景下“生态设计”理念也就应运而生。生态设计是对追求一般性、均等性、标准化的现代设计价值观的一次反叛.它重视并且开拓个人与区域文化之间、物质与精神层面上的积极意义,强调对区域性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在区域文化与全球化思想的交汇处开创出更加独特的新文化。
关键词:生态设计:环保;节约;可循环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以尽可能小的经济成本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发展取向。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实现节约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属性和市场目标,把生产和消费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留待以后“末端治理”。“生态设计”则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从源头节能治污,是促进节约型生产方式形成的有效路径。
一、室内生态设计考虑的几个方面
建筑设计中的所谓生态方法是指在设计中注重建筑环境与整个生态环境的关系、建筑环境的创建过程以及建筑环境对人的影响,并采取措施降低其负面影响,使建筑环境逐步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运用生态方法进行设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但其前提是要能满足建筑的基本需求,即建筑的功能要求和不同类型建筑对环境的不同需求。在此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域、气候、经济条件等外部因素确定在设计中采取哪些“生态”措施,以达到设计“可行的、具有实效的”生态型建筑的目的。在设计时从绿色、生态方面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生态设计把材料的环保性作为首先考虑的问题
其一,选择可回收和可再生利用的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其二,选择低能耗、少污染、无毒无腐蚀性的材料,减少材料对环境的破坏-其三,选择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同一产品单元尽量选用较少的材料种类以利于废弃后的有效回收:其四,选用可回收再利用或可在大自然中自行分解且不产生污染的材料等。
2生态设计把节约资源作为最优级选择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是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它们构成从高到低的优先级,即首先选择从生产的源头采取措施,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资源节约不是不消耗资源,而是要物尽其用,使资源高效、循环使用。使经济发展逐步从依靠自然资源投入转向依靠知识要素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使技术和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资源。其次,尽量对零部件或者经过再制造后的零部件再利用,其中模块化设计是常用的设计方法。模块化设计在一定范围内对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既可以解决产品品种规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方便维修,又有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废弃后的拆卸、回收。其三,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的可能性、回收的价值、回收处理方法等一系列与回收有关的问题,实现资源有效使用,减少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最小化。由此可见,减少资源使用是生态设计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选择。与其在生产末端采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不如在生产的规划设计阶段周全地思考。
3生态设计把考虑可循环再生性作为重要参考
采用多层次的室内绿化,利用目前发展起来的腐殖土生成技术、防水处理技术、无土栽培等现代绿化技术,用以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甲醛、苯和空气中的细菌,形成健康的室内环境,具有生态美学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补充了地面绿化的不足;另一方面,往往与建筑自然通风、采光的处理相结合,大大改善了室内空间与自然的隔离状况,把自然生态延伸到了室内环境。保持设计的可循环再生性。建筑师在以往的设计过程中,很少全面考虑生态环境因素。近年来,建筑虽然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居住、生活条件,但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建筑的设计者,建筑师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和对建筑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在建筑设计中有意识地运用并不断创造新的生态设计方法来逐步减少建筑与生态之间的对立关系,让建筑既为现代人造福,也为后代人留有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