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濡化与场域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析

2009-09-29

道德与文明 2009年4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场域核心

孙 芳

[摘要]文化儒化与场域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包括五个方面:完善的制度建设;求真的理论建设;务实的平公建设;至诚的情感建设;长效的机制建设。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濡化

文化场域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09)04-0083-03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融,文化濡化与场域作为一种文化的传递方式对个体的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愈加强烈,并对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冲击,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一、文化濡化与场域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一)文化濡化与场域分析

文化濡化是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在1948年出版的《人及其工作》这部著作中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原指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通过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指示、引导并强迫年轻一代接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文化传承机制。文化濡化的作用表现为时间上的连续性,它使得某一文化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宗教信仰、思想意识、行为方式能够绵延不断地传给下一代,推进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最终实现各种特有的文明方式的世代延续。但是每一代人的文化实际上都是遗传与变异、承继与创新的统一,尤其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行,网络传播的普遍化,信息流通不断加速,异质文化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所以,对文化形成与发展规律的研究不仅要涉及文化的代际传承因素,还要综合考虑文化的场域结构。法国社会学者布尔迪厄“场域理论”框架的平台为我们审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

在场域理论中,社会是由无数个体所构成的“场域”以及无数场域构筑的一种更大的“场域综合性结构”。场域不是一般性的空间结构形式,而是充满力量和斗争,场域中行动者利用各种策略来争夺和维护有利于自己的位置和空间。他们在场域中不断展开斗争,这些斗争维持或变更着场域中各种力量的构型,甚至场域的确定和场域边界的确定,都充满着不同力量关系的对抗。文化场域的发展亦是如此,它是场域内新旧文化的斗争和场域外本土和外来文化的博弈促使能量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管是场域内的斗争和场域边界的博弈都是以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行进的。文化场域的作用表现为空间上的流变性,它或者使传统文化在保持核心内核的架构中吸收异质文化的新东西;或者使传统文化退化,被其他文化所取代;或者使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融合为一种新型的文化。

(二)文化濡化与场域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影响

首先,文化濡化与场域引起大学生角色认知的冲突。文化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它为人们的认知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图式,从而使人们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域和国度的人就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范式来认识这个世界的。然而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对于同一个世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文化场域的冲突和多元文化的并存,使大学生处于传统和现代并行的时期,与此相对应,他们的行为也受到双重价值标准的支配。传统的道德教化使其认识到自己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中所必须承担的使命和职责,但当前异质文化高扬个性的本性和市场经济的大潮又赋予其利益主体的角色以及追求自身利益的诉求。大学生角色的利益化倾向同社会主导文化所赋予大学生角色的职责化传统之间的冲突就必然显现出来,呈现出“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双重思想特点。

其次,文化濡化与场域引起大学生行为目标的转向。“文化的碰撞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的碰撞,文化的沟通如果说是有意义的,恰恰就在于它有一种价值观念的交流和共享。”经济全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势必会影响当代大学生行为目标的培育。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很典型的社会理想至上的社会,大学生传统的行为目标是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高度重合与统一。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和个人权利的西方文化的到来,使得这种固定的行为模式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动摇,传统的行为目标开始出现转向。今天的大学生群体在强调社会理想的同时,更注重自身理想的实现,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开始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和思考的重点。行为目标的着力点从社会开始向个人转向。

最后,文化濡化与场域引起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今日之中国处于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这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改变过程”。不仅我们需要学习的西方先进文化进入国门,西方的一些消极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被广泛传播,开始在我们的文化场域中争取话语权。从表面上看,这仅仅是西方思想文化得到传播,但从深层次上看,这实际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在这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主流与非主流、正统与非正统的价值思想交锋中,作为未来时代文化主体代表的大学生,其固有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文化心理结构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些原本十分明确的理念受到质疑。文化场域的博弈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但也致使一部分学生在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上感到迷茫和困惑。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的制度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历史经验证明,统治阶级必须从制度层面上保障这个民族或国家拥有统一的价值目标,否则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境地。更何况在实践中,几乎任何一种道德行为起初都是通过社会的强制而加以强化的,尤其是在人们尚未达到康德所说的“合乎绝对命令”的道德境界时,必然要有一个制约机制,以经济的或者行政的,甚至法律的手段,促使人们进行“合乎律令”的道德选择。

(二)求真的理论建设

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确定下来的社会中枢价值系统。核心价值体系要为社会成员所理解、认同、接纳才可能内化为民众自觉的价值取向。拿什么去接受、拿什么去认同,仅靠制度的保障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关键还要看理论本身的内在科学性和艺术性。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间不长,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结构和内容构成,还需要从基础理论层次、实践应用层次和价值取向层次的多维度去解读、概括和运用。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因为“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历史起点和核心概念。大学生群体特点鲜明,个性突出,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且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

结构、价值取向结构、道德追求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也受到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价值整合的难度系数,也决定了内化教育过程中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层教育的必要性。另外,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中,还要合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孝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伦理,强调纪律、服从、勤俭节约、诚实、严谨等社会美德,以寻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路径发展。

(三)务实的平台建设

一是教化平台,也就是“知”的过程。这个平台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和各门学科的载体作用。毋庸置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教育的主要支撑力量。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备课、课堂教学、课后答疑和考试各个教学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其中。在方式方法上要做到情理交融,亲切可信;做到心心相通,入耳入脑。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各学科教学对德育的“载道作用”,这些隐形的德育课程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包含了整个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

二是体验平台,也就是“行”的过程。中国古人推崇浃洽之功,即在义理融会畅达的基础上,经由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后,身体力行中获得的一种体验,已熟读的经书义理与实践操履相结合,在交融印证中获得对于义理的真切感受,身心与义理水乳交融。今天,“浃洽”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它是体验平台搭建的依据。要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教育的生活化、实践化原则。可以尝试使教育目标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避免教育内容的“宏大叙事”或“绝对真理”的灌输,克服单纯政治化、功利化的倾向,走出一条务实、亲民的教育之路,从小处人手,从身边做起,力争润物无声。同时,还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深入企业、农村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亲身考察和参加改革开放的实践,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四)至诚的情感建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始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在认知活动的准备阶段,还是在进行阶段或结束阶段,受教育者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在情感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师爱的情感效应。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教师这种特有的爱的情感是教育要求内化的催化剂。教师只有对学生献上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其次还要关注期望的情感效应,共同的愿景能唤起人们内心的希望,并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使得全体成员具有神圣的使命感和为其奉献的精神;它是情感交流中的理性思考,是情感、认同与努力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的,具有更强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从多方面来了解学生。期望相容还是一种师生精神相遇的过程,彼此走进各自的精神世界,在相遇中创生着关爱与和谐,在相遇中感动着彼此,接受着彼此。

(五)长效的机制建设

机制是事物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或规律组成的一个系统。社会好比是一部完整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处在互动的关系中,如果让它进行和谐而良性的运转,必须达到整合状态,即不仅需要每个部件完好无损,而且要求各部件构成的整体机制的健康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教育离不开现实社会生活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濡化作用、政治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思想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文化产业的载道作用的发挥。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建设不可或缺的外在情境。此外,还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建成联动机制,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和控制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要充分认识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性。大学生是我国网络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积极开发、利用网络宣传的优势,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健全和完善网络信息传播与管理机制。

(作者:孙芳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河北保定071003)

参考文献

[1][美]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M],干眷松:扬凤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87

[2][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2--2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4]陈殿林,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场域核心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