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教学的探索
2009-09-29黄晓燕
黄晓燕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英语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了解阅读教学的实质,掌握应对的办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中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自然渗透,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兴趣、意志和动机等非智力因素。
一、 阅读考核的内容及题型分析
阅读理解试题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能力的测试,既检测考生应具有的多方面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又考查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推理和鉴赏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阅读理解试题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或从上下文、字里行间悟出文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而可能存在的和必然的结果来,考查题型一般包括一些信息题、是非题和推理、演算题等等。其测试的重点有:
字面理解试题。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试题,其特点是答案明确具体,一般从阅读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如辨认文章中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人物的外貌、特征,它们与事件有因果关系。
推断理解试题。这种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结构,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以及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要理解字面意思,也要理解深层含义,或弦外之音,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态度,进而从字里行间推测作者没有说明的意图、含蓄的内容,从中悟出作者的目的。
综合评价试题。这是阅读理解中最高的一个层次。它要求学生能凭着他们应有的常识、价值观,充分运用阅读材料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对阅读内容做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
二、阅读理解答方法的归纳
在指导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时教师要注意:
要判断所给文章的类别,根据文章的性质,在开始阅读后有意识地去掌握和记住某些关键的内容和词汇。例:如果阅读材料是故事或传记,就应特别注意找出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情节以及最后结局;如果阅读材料是新闻报导、史地知识介绍,往往是一人一事地介绍,对于上述要求它们同样适用,而新闻报导特别强调时间性、准确性,因此要搞清时间、地点和数字。
解题时不要边看问题边从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有时候我们可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在读短文的时候,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的文章,应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时候我们可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倒读法”,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
要注意找出主题句,利用主题句来查找有关信息。一般说来,论述性较强的文章或说明文,每一段或相关的几段里总有一句话是主题句。读了主题句后,便能知道这一段大致的中心内容,因为主题句概括了全段的主要内容,而该段其余的句子则是用来阐述或说明主题句的。
一定要掌握好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应避免耽误太多时间。
在做阅读题时,考生很难知道所有词汇的意义,只要生词不多,考生通过提高自己的猜词能力,同样可以理解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乃至一篇文章的含义。对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遇到重要生词时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
在指导学生掌握对不同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方法的同时,老师要多渠道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1. 指导学生克服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前提。只注重学生的阅读训练,而不关心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往往是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习惯与阅读速度密切相关,好的阅读习惯是影响阅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发现学生有很多不良的阅读习惯,如:阅读出声,喃喃自语;摇头晃脑、逐字逐词地读;一见生词就查词典;过分重视细节,忽略对文章整体理解——即人们所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喜欢边读边心译;等等。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不良习惯,并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姿态,克服多余的体力活动;培养考试时默读的良好习惯,克服出声阅读和心读。有研究表明,一般正常的读者,默读速度几乎是说话速度的两倍。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紧闭双唇,避免出声。要避免心读,要求学生把注意力放在理解上而不是表面文字上,边读边考虑所读内容。
其次是培养学生扩展视幅,养成按意群或成组视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当人们看一定间距的材料后,眼睛就会自然地停顿下来,这种间距称为“识别间距”。眼睛停顿的时间是固定的,而人眼睛所停顿时读的材料的数量是可以变的。好的读者在眼睛停顿时利用末稍视觉按意群来扩大识别间距,提高阅读速度。教师可在阅读课上用大量的词组、长句、短文训练学生,对视幅进行一些机械性的操练,养成以意群或成组视读的习惯来扩大视幅,改变学生逐词阅读的习惯,做到一目数词。
2. 对学生进有计划、有目的、持之以恒的阅读训练
每课时抽出5-10分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每次一篇,选用150个词左右、难度适中的短文,再加5-10个理解检测题,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迅速读完全文,完成阅读理解题。然后检查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率,进行辅导讲评。课堂限时阅读的好处有以下几点:一是语言学习必须持之以恒、重复率高,才易进步与提高。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三是教师可随时纠正错误的阅读习惯,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四是利于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强调独立阅读课文,旨在形成能力,每教一篇新课文时,先让学生用10-20分钟进行阅读,同时做课文的理解题,然后,再按精读要求,给学生指定段落,让他们自己研究主要语言点,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以求弄懂。精读也是让学生自己去研读,改变了那种课堂中从泛读到精读,全由教师包讲到底的局面,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只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是不够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阅读量,不足以让学生从中获取到独立阅读英语文章的基本技巧。所以,除快速阅读外,应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目的在于增加阅读量。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较多题材较广的短小成篇的阅读材料(约600个词的短文),并要求学生相互交换各自的不同阅读材料,这样,既增加了阅读量,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互动。
认真选好读物以激发阅读兴趣。读物的选择对阅读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读物选择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所选读物要内容广泛、新颖,体裁和题材要多种多样,语言要质朴生动,引人入胜,寓学习于消遣之中,最重要的是所选材料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难度要与课文相当,内容尽可能与课文相联系,生词率控制在2-3%,难易适当,使学生读得轻松愉快,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增强他们搞好阅读的信心和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非一日之功,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只有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阅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而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