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切入点

2009-09-29李东恒

师道·教研 2009年8期
关键词:小猴子车轮轨迹

李东恒

恰当运用多媒体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可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能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推动其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许中恰当运用多媒体,主要表现在对多媒体切入时机的把握上。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切入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现代教育理论把认知因素和情景因素作为两条主线贯穿在整个理论体系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情知协调,创设教学情景场,而且由于学生对新型课更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在创设情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去观察,认真分析,从而促进认知和情景的统一,例如在进行“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火箭飞行、卫星上天等镜头,然后再利用计算机模拟动画显示卫星运动时的轨迹,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认知,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我曾观摩过教学“圆的认识”一节课,当这节课已近尾声,学生们普遍比较疲惫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该教师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猴子被车颠得一上一下,学生开怀哈哈大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教师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教师继续演示课件,屏幕出现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声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中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运用课件对学生认识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维的优势,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三次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又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

2. 强化感知,突破疑难时切入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

例如:已知点P是圆x2+y2=r2上的动点,定点A(a,0)(a >0),若∠POA的角平分线交PA于点M , 试求点M的轨迹方程。

在求出轨迹方程后,作了如下引伸: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拖动点A可改变a的值,观察轨迹是否发生质变;改变点P的运动状态,观察轨迹是否发生变化,特别地,当点P沿直线x=-1运动时,就是1999年的高考题。

高考压轴题在几何画板下,变得如此简单,使得学生非常兴奋,“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许多数学问题的发现都是从猜想开始,然后设法加以证明的,学生此时热情高涨、群情激昂,纷纷使用几何画板给出形形色色的规律,大胆进行变式思维,尽情地做数学实验,如将角平分线变为垂线、中线、点A在x负半轴上……这样的轨迹变式,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同时也激发了探索发现热情,可见学生学到的不只是一道题目的解法,而是把握了处理一类问题的规律,达到了挖掘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

3, 模拟操作,深化理解时切入

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如在教学“三棱锥的体积”时,直接利用教具割、拼,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三棱柱进行切割、分解、合成,就形象地展现了三棱锥与三棱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小猴子车轮轨迹
轨迹
轨迹
车轮的位置
车轮开启赴爱之旅
轨迹
进化的轨迹(一)——进化,无尽的适应
勇敢的“怕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