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德育初探
2009-09-29刘丹霞
刘丹霞
新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学生以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各种“色彩”出现在学校、班级之中,部分消极的东西也随之而来,在品行方面的体现尤为明显。学生厌学、心理扭曲、离家出走甚至杀父弑母等都曾在我们身边上演并还在继续。青少年犯罪多发化、暴力化、低龄化的趋势让人忧心不已,校园里流行的灰色童谣让人感到可怕,迷恋网络不可自拔让无数家长、老师伤透脑筋……
事实上,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对德育的投入力度算是最强的了。大到每隔一段时间党和政府都要拿出加强德育的举措,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德育典型;小到每个学校都把德育作为专门的课程来开设。如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作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我们应该借这股东风,以先进的理念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一、 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个性飞扬
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围绕学生的实际状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推进课堂教育教学的改革,同样,学校的德育也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的德育应当坚持以“做人”的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
“做人”的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做人”包含了六个自低到高的层次,即:尊重家人,做父母的好孩子;行为规范,做合格的学生;明辨是非,做合格的社会人;勇于负责,做合格的公民;热爱祖国,做合格的中国人;信念坚定,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的德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想当然地把成人世界的社会意识形态强加于教育对象。脱离了学生的认知世界和社会实际,德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加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我校在德育内容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每学年定下德育的目标,如:从“我能做到……”到“……我能行”,再到“我能做得更好”,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各班主任还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再补充具体的目标,让各班都有自己的方向,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展示的舞台。
二、 走向开放,让德育时空更加广阔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离不了课堂教学,所以应该把德育渗透到每一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首先必须引起重视的就是学校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要注重学习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切实提高每节课的质量。与此同时,其他各学科也要注重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落实课标中的德育目标。
其次,学校还应不断加强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传统育人、作风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良好的校风是学校宝贵的无形资产,必须精心呵护、认真培育并发扬光大,使之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感召激励、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搞好环境布置,真正实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株草木都有感情。
三、 品德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有效途径
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时代特点,针对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对于这些课程,我们不能将其局限于课堂,而应采用参观、访问、讨论、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演讲等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各学科要按照《德育纲要》的要求,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增长才能的同时,自然地学到做人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时代要求,开展弘扬民主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教育、法制教育、“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教育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专题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作用,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等进行宣传,让学生得到正面的熏陶。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针对个别学生品德和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谈话,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广泛深入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