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班会课有效提高高中生道德水平

2009-09-29钟文友

师道·教研 2009年8期
关键词:班会课公正团体

钟文友

当今社会,高中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增强高中生道德判断能力、规范道德行为,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可以利用班会引导学生提升道德水平。

德育方法是德育中关键的要素,直接决定德育的效果。以往的强制灌输、单纯说教等方法已经很难对高中生产生效果。我们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结合实际问题,找到更为合理的德育方法。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两个重要方法——“道德两难问题”和“公正团体法”给我不少启示。“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主张教师做一个质疑者,促进学生的道德推理,而不必向学生灌输道德内容;“公正团体法”倾向于运用集体的道德氛围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们的团体意识。笔者在实践中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应用于班会课,获得较好的效果。

一、提升团体意识,缩小个体道德意识差距

班主任刚接手一个新班级,需要尽快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特别是思想道德方面。因此,班主任必须尽快掌握第一手材料,尽快提升学生道德素养。运用“道德两难问题”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开学初的班会课上应围绕团体利益的实际的“道德两难问题”,如针对上课纪律、班级环境等实施教育。这些问题早已有了相应结论,学生也知道违反纪律会受到处罚,但有些学生依然会违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这些学生早已习惯了惩戒、不以为耻;另一方面就是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权利,对教师的约束充满敌意。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地思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分别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上课遇到问题马上和同学讨论会对其他同学的利益造成伤害吗?”“上课睡觉会损害团体利益吗?”等。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然后教师指出学生观点的矛盾之处,提醒学生理解团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密不可分,从而使学生对自己以前的道德判断产生怀疑,引发自身道德认识的冲突,推动道德水平的发展,同时也能使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有所了解,使依此制定的班规能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和落实。

二、“公正团体法”为主导,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公正团体法”倾向于运用集体的道德氛围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利用集体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影响,这使德育不仅仅局限于班会课。

要想更好地发挥“公正团体法”的作用,提高班级的整体道德水平就成了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在班会课上,主要针对学生实际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讨。比如:早恋问题、同学间攀比现象等。这些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为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班主任可以把下次班会课的主题提前告诉学生,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组成员收集相关资料,一方面证实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也获取相关知识。在班会课上,班主任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组将自己收集的材料呈现出来,阐述观点,展开讨论。班主任在学生讨论完毕后,指出学生矛盾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利用抽象、复杂的“道德两难问题”,促进学生树立正面的价值观、人生观

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可以促进团体道德水平。德育较高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这个阶段的班会课上,班主任可向学生展示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讨论,引起学生的道德冲突,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如:盲目追星现象、青少年自杀现象等一些热点新闻,都是很好的素材,可以延伸出一些复杂的“道德两难问题”。如:“向你喜爱的明星学习什么?”“自杀是懦弱还是勇敢的行为?”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问题,培养自己的受挫能力,明辨大是大非,提升爱国热情,树立远大志向等,从而促使学生树立正面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控制以上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内容深度、广度。这个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是关键,教师主要充当促进者的角色。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这两个方法有机融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才有利于培养出公正和民主的学生。

责任编辑李淳

猜你喜欢

班会课公正团体
“花样”班会课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迟到的公正
公正赔偿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