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早期阶段的句法特点
2009-09-29鲁华山
摘要:长期以来,儿童习得母语的能力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儿童早期句法的研究在儿童母语的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旨在简要探讨儿童语言早期句法的特点,并试图对这一时期儿童语言的句法特点做出解释。
关键词:早期语言 双词话语 母语 句法特点
一、引言
儿童早期句法的研究在语言的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儿童早期语言的习得需要依次经历发声、咿呀学语、独词句、双词句(电报式语言)等不同阶段。但是具有句法意义的言语则是从双词句阶段开始的。在双词句阶段,儿童已经开始意识到某些词组所表达的语义关系,能对语言中词的意义做出反应,而且表达同一关系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词序。
二、双词句阶段话语的结构特点
进入双语句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讲出包含两三个词的话语。Sachs (1976)认为“儿童的双语词话语既不是成人的话语的简单模仿,也不是他们所熟悉的单词的随机组合。这些话来自儿童当时用以表达意义的系统”(p.156)。
1.创造性
儿童在双词句阶段已经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在其语言中,语言和构成语言的单位 (单词) 之间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分。例如,儿童听到成人说的是 “Daddy is reading a book” 或“You are Daddys honey”,但他们说出的却是 “Daddy book” 和 “Daddy honey”。此外,成人语言当中不會出现如 “allgone baby” 和 “more crayon” 等儿童的语言表达形式。这说明儿童的语言,并不完全是成人语言的模仿,而是由儿童自己创造的。
2. 电报式语言
儿童在双语句阶段的用词特点是句子简短,基本上都是用来表示人、物、动作和属性的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Brown & Fraser (1963) 称儿童早期语言的双词句为电报式言语,因为这些句子中主要运用实词,没有功能“词”,即没有动词时态词尾,没有名词复数词尾,没有前置词、连词、冠词,等等。
3.系统性
儿童双词句阶段的语言具有系统性,是因为在儿童使用的言语中,已经有一部分话语具有语义关系,词语的组合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不是任意的,即有一定的词序。当儿童组合词的时候,固定的词总是放在句子的固定位置上(Braine, 1976)。比如: 儿童经常说 “allgone sock”, 而不说 “sock allgone”。因此,儿童并不只是将知道的词任意地组合起来,而是将词以系统的方式进行组合。
4.功能性
Halliday (1975) 把幼儿语言的功能总结为以下7个:(1) 工具功能,是幼儿用来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功能,如:“我要那个东西”;(2) 控制功能,是幼儿用语言控制他人行为的功能。他意识到,别人(如其父母)是用语言来控制他的行为,因此,他也要用语言来控制他人行为,如“给我一杯水”;(3) 交流功能,是幼儿用语言与周围的人,特别是其父母亲以及其他对他重要的人进行交际的功能,如“见到你很高兴”;(4) 个体功能,是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兴趣、厌恶等的功能,是自我修养、发展自己个性的功能,如“我很高兴”;(5) 启发功能,是幼儿了解环境、认识世界的功能,如“那是什么”;(6) 想象功能,是幼儿用语言来创造自己的环境的功能,即一种“我们假装什么”的功能;(7) 告知功能,是幼儿用语言向他人提供信息的功能。
三、关于系统性的讨论
双词语阶段, 儿童语言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创造性。儿童话语的首创性说明, 他们并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他们所听到的话语, 而是基于某种规则系统产生句子。然而, 这些早期的规则究竟是什么, 仍然是个有许多争议的话题。
Bowerman (1973) 指出,儿童至少在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很难掌握复杂的句法关系,因为句子的主语有可能是施事 (She hit him)、受事 (That book is on the table)、工具 (The nail pierced the wood) 或地点 (Dallas is dull)。
Brown (1973) 认为, 早期儿童话语表达了一种语义关系。他提出了11中语义关系,包含了75%的双词句。其中几种语义关系与独词句阶段的语义关系相似,但是独词句阶段施事、动作、地点都是以单个词出现的,而多词句阶段则是将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
Braine (1976) 认为,儿童使用的大多数名词的语义内容远不如成人丰富,只是儿童的一种偏好 (preference), 一般规则是more+ recurring element, 如 more car, more hot等,或是want +desired entity, 如 want car, want truck等。儿童并没有掌握动作这个概念,更不说是动词的句法概念了。他认为儿童只是掌握了一条规则,将特定的词放在特定的位置上。
乔姆斯基学派认为, 某种语法知识构成了儿童早期语言的基础。而认知心理学家更倾向于认为, 儿童早期言语中显而易见的规律是以语义为基础的, 施事先于动作、动作先于受事等倾向便足以解释儿童早期语言的用法, 它不涉及语法基础。在语法书中, 纯粹的语法范畴, 诸如名词, 不是根据语义标准加以界定的,而是根据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其与其他单位相互作用的方式(例如,可加定冠词the)来界定的。同样,某个句子在语法上的主语不一定非得是施事不可, 也可以是动作的对象“门开了” 或用以执行动作的工具“钥匙开了门”
在我们看来,儿童语言的创造性并不是来自什么语法规则, 而是根据对有关现实现象观察的结果。正如Pinker (1984) 指出,在双词句阶段,儿童通过语义的习得来发展形成和完善语言系统。他们将事物和名称一致的部分映射到同一个名词的范畴,将身体属性或状态变化的一类词归为动词。因为,在这一时期,儿童话语中句子的主语基本上是语义上的施事。儿童恰恰是利用句法—语义关系来习得抽象的句法关系,进而掌握有主语但主语却不是施事者的复杂句子。儿童通过语言形式来分析其与语法关系的相关性,进而将相似的语言形式进行重组,形成更为抽象的、具有区分意义的语法分类,培养语法意识。
四、结束语
儿童在进入双词句阶段,儿童能用两个词来组成一个句子。他们经常用实词来表达意思,较少使用功能词,就像是发电报用的句子,词语的顺序与成人语言的语序差不多,两个词之间有了较为复杂的语义关系,同时,儿童已经开始有了语法意识,并逐渐通过语义关系来发展语法,试图建立语法规则,为今后的语义—语法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Bowerman, M. 1973. Early syntactic development. A cross-linguistic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Finnish.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Brown, R. 1973. A first languag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 Halliday, M. A. K. 1975. Learning how to mean: Explorations in language. London: Edward Arnold.
5. Pinker. 1984. Language learnability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作者:
鲁华山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