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音戏词源特征研究

2009-09-29王艺玲

大家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词源比较词汇

摘要: 地方戏语言研究是语言学有待开发的研究领域,五音戏词源特征研究是山东淄博地方戏语言研究成果之一。五音戏就其词语的词源特征看有古语词、方言词、旧词语和自创词。

关键词:五音戏 词汇 词源 比较

五音戏是山东淄博的地方戏,是在山东土生土长的肘鼓子声腔系统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方言演变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是在全国众多剧种中因有专业剧团且多次获奖而小有名气的地方剧种,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音戏的历史若追溯源流,其前身肘鼓戏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萌芽期、形成期、分化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发展过程是从清乾隆之前的巫戏,到清乾隆年间的戏曲雏形,再到民国前后因传播过程受方言及地方音乐影响分化而成的同源异流的地方小戏,解放后这些小戏如五音戏、柳琴戏完善、成熟并定名。

五音戏语言研究使作者深感地方戏语言研究是有待开发的研究领域,它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践意义。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它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补充,是方言研究的宝贵资料,是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戏曲学的角度看,是戏曲史研究的重要途径,是戏曲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戏曲编剧、创腔的重要依据。从地方戏的发展、保护看,如果不重视地方戏语言生态的保护而盲目地发展,则将导致地方戏名存实亡。

五音戏传统剧目从时间上区分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演出的剧目,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个别剧目经修改后也曾上演。传统剧目的语料因现代人整理,整理过程演员还在世,因此从汉语的分期看应属于现代汉语。语料的下限是建国前,其语料在现代汉语史的分期上属现代汉语早期。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从语言学的看,通过特定剧种研究探讨地方戏的语言特点以及与原生地的自然语言、民族共同语的关系,可为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建设提供基础材料。由于五音戏孕育发展时期处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转变的过渡期,语言大多采用口语,方言色彩浓厚,其剧本语言是汉语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语料,其研究对现代汉语史的研究是重要补充,同时五音戏的研究也可拓展山东方言的研究领域。

本课题对五音戏二十多万字的语料进行了词语切分,就其词语的词源特征看主要包括有古语词 、方言词、旧词语、自造词,并就这些词语与方言和普通话进行了比较

一、古语词

五音戏萌芽于清中叶,二十世纪初期基本成型,其时间跨度正好处在近代汉语末期到现代汉语初期这一汉语转型期,加之剧本中的故事背景多为古代和近代,因而保留了部分反映这一时代特点的词语,即古语词,包括历史词和文言词。

古语词是产生流行于古代而在现代汉语特别是书面语中有特殊用途的词语它既包括那些具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如 剧本中出现的“目”、“足”、“观”、“禀”“之”、“乃”、“枉”、“也”、“矣”、“焉”等,也包括那些不具有文言色彩但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词语,如,“三元”、“科场”、“太子”、“圣旨”、“太守”、“元宝”、“西天”等。

对“古语词”的认识,目前学术界仍有分歧,本文无意参与讨论,而是以个人比较认可的北大《现代汉语》中的分类方法及其对概念的界定作为依据将古语词分为历史词和文言词两类。

二、方言词

关于方言词的界定目前学术界仍有分歧,一般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如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等无论是否为“方言词”下定义,从其所述内容看把只流行于某一地区和从某地吸收进普通话的词语均视作方言词。近些年大家对方言有了更多的关注,对方言词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刘叔新主编的《现代汉语理论教程》在现代汉语教材中率先区分“方言词”与“方源词”,认为“为普通话吸收的方言词语,已不只是仅仅通行于方言区,而是在全民范围内使用,成了普通话词汇的成员。因其来源于方言而统称之为方源词。”[3] 本人也赞赏这种区分,因此,下文中所指方言词即在某一地域通行的词语。

五音戏所使用的詞语从剧本语言的整体面貌看是方言,但由于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因此,五音戏中的词语就其绝大多数而言是与共同语共有的,只有少部分是五音戏原生地及流行地域独有的方言词语,这样的词语我们在五音戏中共找到280个,其中单音节24个,占方言词的8.57%,三音节42个,占15%,四音节12个,占方言词的4.29%,双音节词202个,占方言词总数的72.14%。

五音戏中出现的这些方言词,从音节的多寡看,双音节占多数,但三音节以上的多音节词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比普通话中的多音节词所占比例高;从构词状况看,合成词的数量明显高于单纯词,单纯词以单音节为主,也有少量联绵词和个别叠音词,如“秫秫”、“ 蛐蜒”等;从意义架构看,方言词中单义词居多。总之,这些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是五音戏地域特征的最鲜明的标志。

三、旧词语

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对社会发展最敏感的一个要素,因此它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词的显现和隐退,是词汇发展及变化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在现代汉语中这一表现尤为突出。”[4]其具体体现就是新词显现和旧词的退隐出现了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在五四时期,第二个高潮是新中国成立, 第三个高潮是改革开放后。

从现代汉语史的角度看旧词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旧词语一般以现代白话文受到提倡的五四时期为产生的最早源头,并且自此而后的各个时期都还有产生的可能,所谓的‘文革词语像 ‘红小兵、‘红卫兵……等,实质上都是相对于今天的旧词语”,[5]因此,本文中所谈旧词语从时间上看第一、第二个高潮期的词语都有。

四、自造词

自造词是指“五音戏”专有词,这类词词典中未收,口语、书面语中都不见踪影,因此本文将其归入自造词。这些词又分三类,分述如下:

1、仿造 朝房(皇帝朝见大臣的地方)考棚(考试的场所) 举子(举人)皇姐 (皇帝的女儿) 。

2、生造针工(针线)毛团(毛驴)地平川(地) 地川平(地)地埃尘 (地)马走龙 (马)

此类词是为凑字、凑韵而造,属于生造词。例如:

3、创造

此类词属于五音戏专门术语,是艺人们用形象、生动、质朴的语言对五音戏演唱方式、音乐特点的概括。这些词语并未出现在唱词和道白中,也未经过记录整理,是作者在前期采访中发现,请五音戏老一代艺术工作者口述、解释,整理而成。以下便是五音戏专业术语集释。

悠板——即戏曲术语中的“慢板”,因此板式慢悠悠而得名。

叫板句——在正常的演唱节奏中演员突然变换节奏(放慢),以便引出打击乐,即演员要打击乐间奏的提示。在打击乐间奏中演员可得到片刻休息或做纯表演性动作。

鸡刨爪——又名“驴跺脚”,即戏曲术语中的“快板”。因此种板式像鸡刨食一样快速而得名。

楼上楼——叫板句的唱法之一,唱叫板乐句时第一句为短点(打击乐为四小节),第二句为长点(四小节以上)。

哭迷子——即戏曲术语中的摇板,演员演唱时只用锣鼓伴奏,不用竹板敲击节奏,一般用于表现痛苦哀伤的情节。因此种唱法演员哭得迷迷糊糊而得名。

总之,五音戏的词汇从词语来源看有较明显的过度期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是不同层次语词的叠加,历史词、文言词、旧词语与现代汉语词语共现,现代汉语中已不能单独使用的词仍独立使用。由于艺人文化水平的限制,其传统剧目的语言是以方言为主,掺杂了历史词与文言词,但对历史与文言词的使用略显生硬。因此,五音戏语言从整体面貌看仍是方言,这也是地方戏的重要特点。

参考文献:

[1][2]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35、236.

[3] [5]刘叔新.现代汉语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00、94.

[4] 刁晏斌.现代汉语史语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212

作者:

王艺玲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词源比较词汇
“五官”一词源于五个人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简析英语成语的典型特征
词汇小达人
来自人名的英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