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精神家园特点作用及建设

2009-09-29

大家 2009年11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精神家园构建

田 刚

摘要: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灾区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遭到巨大的损失,同时精神家园的有形和无形方面均受到极大的破坏。为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实践。文章从精神文化家园的特点、作用及重建方面,浅析精神文化重建。

关键词:精神家园 构建 经济社会发展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后,如何统筹协调,在推进各项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同时,注意隐性的精神文化家园建设,让健康、积极、乐观的精神家园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实践,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精神家园是积极的意识形态

精神家园是指: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并为一定共同体所拥有和依托的,具有精神支撑功能的精神文化系统。它是全体成员精神生活归依的一个文化空间,在共同成员中“心系之,情系之,命系之”的社会文化形态。构建精神家园具有积极的意义:它能使人从容的面对纷乱世界干扰,顶住压力,面对挑战,专心于工作、事业,使生活变得更充实;反之没有理想,精神无所寄托,心灵没有皈依,困惑迷茫,无所适从。

进一步说,精神家园属于意识范畴,是共同体的积极的意识凝结。在共同体生存发展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吸纳而产生的共同认可和接受的精神价值体系。在共同体中产生共鸣。这股强大的力量能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促使客观世界变化发展。

二、精神家园的特点

1、精神家园具有同构共享性。

精神家园是同构性和共享性的互融体。首先,精神家园同构性是:一定的共同体在生存发展实践过程中,在不断吸纳各种文化的基础上提炼而成,共同生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并为全体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共同认识、认可和接受的价值系统;由共同体成员共同建立而成。这种“共同生成”、“共同认识”、“共同建立”构成精神家园同构性。其次,就共享性而言,精神家园属于全体共同成员享有的文化权利体系和精神生活空间。

2、精神家园的系统性。

精神家园具有层次系统。最表层表现为兴趣、爱好。一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就有了一片皈依的精神乐土。闲暇时刻,不仅是休憩身心,开阔眼界,还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精神家园的内核体现在审美观和价值观上。健康高雅的审美观能敏锐地发现美,生活因此其乐无穷;价值观是一种信仰,是人生的支柱,立志坚定信念,方能苦中作乐,志在千里。

3、精神家园开放、发展性。

精神家园变更取决于客观实际,变迁的现实必然引起精神家园的与时俱逝或俱进,精神家园凸显开放、发展性。在宏大的社会变迁,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调整面前,会对人们原有的精神家园系统形成巨大的冲击,引发集体“心理震荡”,导致压力感、紧張感、心理失衡、困惑、归属感荡然无存。然而,正是困惑推动精神家园的更替,我们应努力营造使成员感受到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文化家园,以开放的姿态,大无畏的发展精神,建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精神家园,发挥其导向作用和强大的整合功能。

三、精神家园的作用

1、精神家园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正确、积极精神家园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亦然。它具有双重性。正确、积极精神家园是主体通过对客体由表及里的感受,集体认知,共同整合、精炼而形成共同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本质的反应,能动于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家园集中反映了时代的心声,其显著之处就在于代表、引领、开创一个时代。

2、精神家园建设有利于两个文明的和谐发展。

中国自改革开放30年来,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到渐次推进市场经济,其变革的生产关系,改进的生产工具和良性市场运行机制创造了较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究其原因:市场竞争、效率、创新观念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又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人们对物质财富极端追求——拜金主义之源。人的精神就会扭曲变形引发一系列问题:不择手段、欺蒙拐骗、道德沦丧、社会混乱。为此,可发挥精神文化家园的校正功能:正面引导,倡导正义,弘扬正气;反面教育,批判歪风,反对邪气。让健康精神家园驻脑入心,指导言行,构建和谐。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构建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两个文明的和谐发展。

3、精神家园是旗帜和标志。

精神家园是时代旗帜,是一个时代的心声的聚焦反映,共同的诉求。它激励着一辈人,引领着一辈人,去开拓,去创造。30年来,市场经济改革导致了人们精神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心理结构整体嬗变。加之各种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在中西文化的激荡和各种“新潮”生活方式的渗透中,出现了心灵的“困惑”与“不安”,出现了不知所措的“浮躁”情绪乃至精神的“错乱”,为此在这社会巨大变革和转型时期越需要时代精神,共同精神家园集中意志。让积极、健康、乐观的精神家园引导我们以理智和从容的态度对待名和利,洒脱地看待得失,平和友善地对待他人,从而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成败所惑,不为苦难所俱,不为磕绊所羁,不为情爱所困,让奋发有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引领一辈又一辈人去不同的领域耕耘、未知的世界开拓。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引领时代。

4、精神家园抚慰心灵和疏导思想。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人的情感世界经历了巨大的挑战与考验。我们应积极发挥“文化如水”, “润物无声”的风格,用系统化的精神家园、文化服务调节情绪,抚慰心灵、疏导心理、安定人心;用精神文化活动舒缓焦虑、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用文化艺术作品坚定灾区群众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做到三位一体,对灾民抚慰疏导进而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促进发展。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用人文协调,人居改善促进灾区发展,用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提升物质文化生活的品位。

四、如何重建精神家园

1、精神家园的客体建设。

精神家园客体包括活动场地和物质载体重建。

对精神家园的客体重建,一方面就是对的活动场所的修复或重建。精神家园的活动场所包括:文化基础设施,如学校、文化馆、纪念馆、文化工作站等;通过对这些精神家园活动场地按规划、分步骤地有序推进建设。使人民群众有赖以寄托精神的物质场所,记忆、发展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于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激励人民万众一心,不屈不挠、有爱互助、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勇气,具有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修缮和发展精神家园的物质载体。包括修复文化遗产,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文物。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政策引导发展相关文化市场。促进优秀图书、音像出版,积极影视、电视作品的面市。“让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同时又要同各种腐朽、消极的思想作斗争,弘扬正气、振奋士气、唱响主旋律。鼓励反映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问世,让突出的成果激荡人生、砥砺勇气。

同时,在进行精神家园客体建设时,应注意把精神家园的物质载体建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精神家园的主体建设。

精神家园的主体是共同体的全体成员。建设精神家园主体就是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基本前提。而人的素质除了先天确定的那部分以外,最主要是社会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养主要源于社会化的教育。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青少年阶段发展、成型。学校的社会化教育显得至关重要。正如毛泽东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你们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年轻人是生死攸关所在,在更本质的层面上是我们的精神文化指导我们培育出怎样的一代,它——决定了我们的未来。精神文化通过代际传播,系统化传授,全面地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育“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现代公民,构建主体共有的精神家园。引导人们树新风、除陋习、讲文明、促和谐。

3、精神家园的制度、体制、机制建设。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分合更替和相互融合的坎坷进程中给我们凝炼、留下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天下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2可以说取得这样的精神文化家园应是引以为豪的。但就纵向的两,三千年的光阴和“不合时宜思想”的极端处理方式来看,是令人颤栗的。不可回避的是,上述思想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摆脱“自发”的精神文化家园走向“自为”,“自觉”的构建。自新中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文化建设,提出了不少的文化举措:发展“人民的,大众的,反帝反封文化”,培养“四有新人”,实现“科学理论武装的人”,践行“八荣八耻”;坚持“双百方针”导向等等。但这些都未上升到法律法规的神圣权威高度固化下来。文化发展的政策性、时效性有余,承载力有限,视域视界固化。构建精神文化家园要深邃远虑,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发展文化软实力,引领时代。建立和完善精神文化发展制度、体制及相关奖惩机制。做到依法治理精神文化,依法发展精神文化,明晰有度,度量有衡。对于国家软实力的增进和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4、建设精神家园要以开阔的胸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建设精神家园不仅要善于吸取中华传统中优秀人文精神成果而且要主动汲取人类一切文明创造的宝贵财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民族认同。中华传统优秀的人文精神:共同的精神家园,曾经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现今对我们精神家园的重建,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但这不是简单地“恢复”过去已失的文化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回应当代重大现实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促成共同家园的现代转化和构建。让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實践成为精神家园建设的“源头活水”。同时,随着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扩大和深化,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相互融合。我们不能盲目排异,要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性的拿,为我所用。再在交流中实现合作,合作上实现互助、互助中达成共赢的良性互动。既继承又借鉴,和着时代的步伐,踩着最强音,构建我们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文选》[M]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一卷,497页.

[2] 温家宝:《“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J/OL].http://www.spark.com.cn/?action-viewnews-itemid-1074,2009-4-03

作者:

田刚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发展精神家园构建
失乐园
失乐园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建设新时代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对策探讨
论银发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