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2009-09-29王川李胜斌郑建辉
王 川 李胜斌 郑建辉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及就业体制的改革使高校毕业生在拥有了更多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的同时,还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文章将就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和现实表现及其成因和调适方法等问题作分析探讨, 以期消除高校毕业生心理困惑,使之以积极姿态面对就业。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心理
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涌入就业的大潮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严重就业形式的重压之下给大学毕业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重压之下部分毕业生产生了心理障碍,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生活。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调试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常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
(一) 焦虑心理
在所有心理问题当中,大学毕业生的焦虑心理的出现几率高居首位。心理冲突或挫折往往引起焦虑,它主要表现为恐慌不安及某些不当心理反应。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们似乎有焦虑不完的事情,例如自己的专业是否有需求市场、自己到底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以及报酬和未来的发展等。过度的焦躁,则导致心理障碍或心身疾患,严重影响毕业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 盲从心理
从众心理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体在交往中因群体行为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念与主张。在就业过程中,由于所学专业、家庭背景、能力和性格以及机遇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 因而在就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而毕业生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往往人忽视了对社会需求、求职单位以及个人特点的分析,从而导致种种决策失误。
(三) 自负心理
这是一种自我评价过高的心理倾向。有自负心理的学生常常就业期望值很高,把薪酬待遇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部分毕业生好高骛远、不能清醒地分析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和正确地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错过了很多机会。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现象。
(四)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轻视自己或低估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倾向。市场经济和就业制度的改革虽提供大家平等竞争的机会,但社会就业机制还不够健全,同时由于毕业生自身的因素,实际就业中他们难免遭受挫折。有些学生在屡次挫折以后信心不足、過低评价自己,丧失了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的信心和勇气。
(五) 依赖心理
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主动性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过分降低自己的职业期望值。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把家庭和学校当成避风的港湾, 极少主动接触和了解社会,缺乏独立意识,依赖心理严重。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 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就业心态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随着全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应着毕业的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再加上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机构改革分流人员使得劳动力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同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所衍生出来的自我意识和效率观念等,导致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二) 学校教育因素
长期以来,在大学教育中,多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教育,没有形成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的体系。另外学校专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出于经济效益和社会需要的考虑,纷纷办“热门专业”,加剧了高校间生源竞争、师资竞争和就业竞争。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是高校应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 家庭期望因素
经过学生“十年寒窗苦读”,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成长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与汗水,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予的期望值往往存在过高的问题,希望他们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工作。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近千万毕业生涌入社会,这样就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四) 学生自身因素
毕业生自身处于矛盾期,是毕业生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在自我认识、剖析自我时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在无形地保护着自己,干扰对自我的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使真我形象产生变形或扭曲。就业形势的严峻也加深了毕业生矛盾心理的产生。
三、如何调适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认识自我
合理定位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往往不知何去何从,对要从事的工作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就业心态,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职业生涯规划应突出个性化,即依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要求,结合职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利益,所制定的具备个性特征的理性的就业方案。校方应为学生提供不同行业就业情况的报告,包括职业性质、发展前途、就业的难易程度。对学生进行就业意向测试,了解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帮助分析可行的职业选择,帮助建立职业计划。
(二) 要强化就业中的价值观指导
价值观是主导人的行为的指导思想,它决定了个人职业选择的倾向,决定了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人们的抉择取向,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在价值多元时代,有人崇尚科学技术,有人崇尚文化艺术;有人追求物质,有人追求精神;有人看重稳定,有人欣赏冒险等。尽管人们注重的内容千差万别,只要人们在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时,把个人的愿望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地工作,多元价值也未尝不可。最高尚的职业价值观是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大众利益结合在一起。对大学生毕业期间出现的轻度心理障碍、病态人格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对于人格等方面的障碍,但依靠毕业生自身、同学、朋友进行心理调适是不够的, 这时需要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联手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帮助他们对人格等问题进行矫正。在形式上可采取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就业心理辅导,个别辅导,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就业训练活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全方位的就业教育。
(三)强化就业的自主意识,坦然承受毕业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从国家“统包分配”制向“双向选择”制的转变中,应首先在观念上积极地转变并适应和接受。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与职业绩效直接相关的心理品质, 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的协同发展, 职业经验、习惯与品德塑造竞争力、耐挫力、创造力、自我评价能力、适应性与独立性的培养等。面对分配体制的转变,毕业生只有在心理上具备了自主就业的意识,才可能坦然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郭嘉睿,重铸独立就业人格之我见——浅析当前女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企业导报 2009
[2] 赵晓军,戴秋菊 大学生就业心态解析与就业指导全程化思考,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作者:
王川 河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李胜斌 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郑建辉河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