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化无意识批判的当代意义
2009-09-29武淑莲
提要:鲁迅专注民族的文化意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要构建清醒的文化自我意识,达到立人立国的目标。相应的鲁迅对文化无意识的批判对当代社会中的人格健全、民族心理更新、民族文化自省以及知识分子危机等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鲁迅文化无意识批判
鲁迅终其一生都在探索国民性的问题,他对民族文化无意识的关注,在当代中国人走向现代化、全球化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健全、文化自省、心理更新、西方“后”学思潮盛行、知识分子危机等等当代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由无意识到意识,是心理发展,人格健全的必由之路
鲁迅专注民族的文化意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要构建清醒的文化自我意识,由此实现“致人性于全”和立人立国的目标。这个由无意识到意识的过程,也正是由不自觉升华为自觉的过程。“无意识是主体意识不到,无法控制的,具有弥漫性、隐蔽性、整体性和无序性,处于一种未经分化的状态;它是无意识中存贮着和处理着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接受到但还未被明确意识到的某些信息的结果,暗中不知不觉地控制主体的行为,为其提供行为模式。”(1)无意识的存在,主体一般难以意识到它,但是它却凝聚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如果将无意识的东西,在意识的层面被激活,为主体发现,无意识就会变成“自主的、有自己的驱力,而且可以强有力到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2)的情结,进而对意识产生投射作用。鲁迅自己就经历过由无意识到意识的过程。如贯穿鲁迅一生的“英雄情结”(3)支配着他在意识层面的追求:启蒙人性,改良社会。“倘若一个人无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英雄情结、而是权力情结、金钱情结、爱情情结、自卑情节或艺术情节,那么他定然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4)鲁迅在社会历史变革和主观的体验中,逐渐将无意识升华到正确的方向上,而被升华了的无意识,又帮助主体积极构建意识层面上健全的精神与人格。
鲁迅为“精神界之战士”和“民族魂”的人格定位,无意识的英雄情结显然是鲁迅健康人格,成熟个性的力量之源。由鲁迅个人的经验可见,批判无意识,启蒙人清醒的文化自我意识,是铸就一个人,一个民族健康,健全心理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目前现实中仍然存在封建文化之残余
由于中国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儒家伦理作为主导意识形态,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其影响体现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就是官本位观念、依附观念、特权观念、等级观念、保守观念、人情观念和平均观念等封建意识形态。要改革社会文化,更新民族心理,必须从认识现状开始。文化教育上还有大量文盲人口存在,造成教育不平衡。鲁迅所揭示的阿Q之类无文化,无自我意识的“沉默”灵魂依然散落现代文化触及不到的地方。在经济生活中,商品、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带来了人们心理上、精神上的空虚,表现出来就是官本位观念以及追求大富大贵、享受荣华的腐朽思想。在思想意识上受中庸之道影响,甘于现状,自我满足、守成守安、固守传统、不愿进取、竞争。在人际关系中有封建文化无意识的种种表现,碍于人情、面子,装聋作哑,依附人情,升官发财。封建宗法关系中的唯官是从意识,使“官”与威望、利益、享受等方面紧密相关,而且“官”以群体的名义理所当然的压抑了个体,从而导致个体对群体的绝对服从。在价值观念上,金钱至上,物质主义第一,人文精神失范等等皆与封建传统文化观念相联系。
鲁迅作品所揭示的文化无意识心理,作为一种历史和社会的病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中国是一个封建政权、封建意识和文化统治了几千年的国家,封建意识不可能一下从人们头脑中完全消除。又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文化无意识心理积淀的稳定性,不可能完全消除。在今天,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无疑非常需要鲁迅启蒙文化无意识的精神引导,并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判断、消除自身的愚昧和蒙蔽,根除蒙昧、重塑自我。
三、中国现代化与中国人心理的更新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任何传统文化及其性格心理与现代化的碰撞,其最终结局必然是文化和人的心理的更新或重建。那么中国人的心理更新主要在于树立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自省、自知的能力。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中国人有文化“自崇”心理,缺乏自省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反省,通过“吾曰三省吾身”的方式获得自我意识,而很少注意在民族特性、社会制度以及文化等整体上的自我反省。
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自我意识,没有自省的精神,就不会发现自身的缺点。这会导致价值判断上的跟风潮和盲目趋众,人会丧失自我意识,堕入无意识,民族会丧失本民族的文化特性。李泽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论》中比较中西文化特质时,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为“乐感文化”,并认为这种乐感精神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或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或民族性格。由于中国人缺乏民族自省的观念,因而也就不能产生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一个民族要走向现代化,走向现代文明,就必须对民族文化肌体内部旧的丧失机制与活力因素进行批判、整合,个人的心理才会趋于成熟,民族的心理才会走向自信与自觉。
四、“后”学思想潮与文化保守主义
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非理性思潮在近些年愈演愈烈,对于外来文化连同消极的东西也加以吸收。特别是知识分子受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盲目逐“后”,唯“新”是从,不顾中国实际,摒弃了理性思考。在西方话语,西方霸权文化面前,不自觉地接受流行观念,丧失了清醒的现实主义,有堕入民族文化无意识的危险。
与此同时,文化保守主义以新儒学复兴民族大业的口号,表现出对儒家文化的非常态迷恋。近年来,海内外学界的一个热点之一就是儒家文化与科技、商品时代的关系。“以海外新儒学先声,一种声势浩大的儒家文化复兴论在正统意识形态的保护下,在一种文化情节的吸引下,在出版商业机制的驱动下,终于乘兴而起,迅速弥漫。”(5)把儒家文化当作拯救道德,文化、信仰危机的灵丹妙药。随着新儒学在政治、哲学、经济等领域的热潮跌起,文学界也不甘落后,自然将目光锁定在20世纪初对儒家文化进行整体性批判的鲁迅身上,于是就有了前几年学术界人所共知的否定和颠覆鲁迅的文坛事件。这恰恰说明封建传统文化积淀的顽固性。事实上鲁迅摧毁儒家文化专制性、等级特征、纲常伦理的精神实质是新文化的建设思路。在新的世纪,在中国挣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文化启蒙姿态仍然显示出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五、知识分子危机与批判精神的复苏
由于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经济大潮是社会主流,人文精神的陷落成了一个令人注目的社会问题。随之知识分子的“启蒙”功能丧失,知识分子地位由中心退居边缘。“面对人类和人类大多数人的重大问题、知识分子阵营出现溃败之势,”“其机会主义和投降行为如倾泻的雪崩。” (6)具体来说,知识分子更容易获得不同形式的权
力,比如金钱权力,中介权力、社会影响权力;更容易接受上层统治者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也更容易与官体位结合,造成学术腐败。
纵上所述,鲁迅对民族文化无意识的关注,在当代中国人走向现代化、全球化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健全、文化自省、心理更新、西方“后”学思潮盛行、知识分子危机等等当代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阎庆生《鲁迅创作心理》陕西人民政府出版社1996年9月第1次印刷。
(2)霍尔等著《荣格心理学入门》三联书店1987年。 (3)同上。
(4)同上。
(5)张福贵《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吉林大学出版1999年11月。
作者:
武淑莲 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