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点滴体会
2009-09-29常静波
常静波
[摘 要]因材施教是基本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应该从多个方面扎实落实此原则。
[关键词]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 讨论争论 合作学习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720161-01
因材施教原则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在进行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因材施教原则更应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要着力研究、落实的教学定律。我认为,因材施教原则应体现出三个特点:(1)动态性。“材”即“人”,因材施教即因人施教。人是活动的、变化的,所以因材施教要因人因时因地施教。(2)整体性。在课内,因材施教要落实到每一分钟;在课外,学生素质也要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课内课外应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以课内为主阵地。(3)阶段性。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提高,教师就应在新的阶段给予不同的指导,所谓“事异则备变”。
如何将这些特点落实呢?下面谈谈我的点滴看法。
一、努力营造适宜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人才学告诉我们,人才发展的初期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刺激,否则即使自身素质突出,也难成大器。四十年代,西南联大在昆明成立后,国内著名教授云集于此。他们将个体研究和群体智慧结合起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连点成片,成效斐然,这就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大师群现象”。倘使我们给学生营造出一种争论、合作、竞争的环境和氛围,学习成绩必然得到提高,对其日后的学习、研究、交际也大有裨益。
(一)鼓励学生敢于争论问题。“争论是种记忆的辅助手段”,当然争论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此。它对认识问题、发展思维是极有益处的。我认为学生有问题时要敢于在同学间争论,要敢于同老师争论,更敢于质疑课本。
(二)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在“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实验设想”中提出的未来人才素质目标之一即是“工作的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这种“责任感”和“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培养。现代心理学也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学习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注重的是师生互动,其实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是完整的师生互动。可见,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这样做:(1)接手一个新班后,将学生成绩按好中差分成三类,再将好中差三类学生合理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根据学习小组重新排座,每组6-8人。(2)课堂教学中,有问题则学习小组内讨论;回答问题时则由小组代表回答,小组成员可自由补充。(3)测验结束后,表扬或奖励排名为前三名的学习小组(不公布所有小组名次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师生间多向交流、协作的功能,学生能够全员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因而,不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而且学生正确的合作观得到了培养,同伴间的友谊得到了增进。
二、进行管用的学法指导
有人做过调查,当前中学生在语文学法上存在诸多问题:(1)听课和笔记抓不住要领;(2)死记硬背,不注意消化理解;(3)不善于思考,有问题不及时请教老师、同学;(4)不知道如何预习、复习;(5)自学能力相当差,不知道如何去阅读理解新课文。据有关单位对部分城市中学生的抽样调查,77%的城市中学生苦于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农村中学生恐怕不会比这个比例低。毫不夸张地说,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偏低,与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的不够,与因材施教原则没有正确落实,有着直接的关系。
何为管用的学法呢?
(一)按照完整的学习过程学习。完成的学习过程应该包括这样五个步骤: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检测,五个步骤相互依存,缺少其中一步,都会带来学习上的不方便。我觉得:晚自习只能用来预习、复习或检测,不能做作业,作业必须处理在晚自习之前;有疑必问,不能留隔夜问题,当天的问题必须当天解决;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每人都要有日复习、周复习、月复习。
(二)掌握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怎样做学习笔记、怎样读教科书、怎样做作业、怎样记忆等,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清楚的认识。
这些管用的学法或平时渗透,或专题指导,或学法咨询,进行个别指导,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要让它成为学习习惯。教师要督促、检查,使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会持久地运转起来”,“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魏书生)。
三、进行分层教学
人是有差异的,因材施教原则承认这一事实。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在每个学期初,教师应该按照学生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分层提问,由哪个层次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备课时就已经考虑到,并在教案上反映出来。这里的分出层次是隐性的,学生不知道,只有老师知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每个学期结束,教师根据学生成绩的变化再重新分成A、B、C三个层次。
四、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学生的学习过程,大体上可分六个相互联系的阶段:(1)定向。弄清学习什么、达到什么目的;(2)感知。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分清主次,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把新的事物与旧的印象尽快联系起来;(3)思考。将学到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形成科学的概念和体系;(4)归纳。将学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5)应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中,或练习,或实验,或测试;(6)评价。对学习作出评定,并根据评定情况去有效地调整学习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结构要努力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吻合:单元的教学结构(现代文教学、文言文教学、作文教学)、一课的教学结构、讲读课和自读课的教学结构等都应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吻合。比如,可将现代文教学结构设计成八步:(1)查,检查基础知识,学生提出疑问;(2)点,点出课文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3)读,出声朗读部分段落或全文,以默读为主,但是绝不抛弃诵读;(4)议,讨论问题,进行合作学习;(5)讲,于学生有疑处点拨、精讲,学生无疑处令其有疑;(6)结,或教师强调重点,或学生自己总结收获;(7)练,重点处、难点处、基础处予以分层练习;(8)延,布置同类篇目阅读;反馈课堂问题。第一步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的问题的目的是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第八步中反馈的课堂问题有三个:你认为老师本节课中讲的最精彩的是什么地方;哪些问题是你本节课中解决的,哪些问题本节课中你没有解决;你对老师的教学有哪些建议,反馈课堂问题的目的在于了解讲课情况,解决共性和个性问题。
不难看出,上述四点作法落实了因材施教原则的动态性、整体性、阶段性三个特点。总之,只要我们全面认识,切实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学生的语文素质、学习质量必定会有迅速提高,语文课必定会成为高效率,最受学生欢迎的课。